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薛涌:抓住人口下降带来的制度契机

  最近关于“人口红利”的讨论甚是热烈,社科院更是发表报告说,我国人口红利可能耗竭,劳动力2009年将普遍短缺。另有报道说,中国人口将在2040年左右达到顶峰,随后缓慢下降。中国也将不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我称之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其意义不可小视。以中国目前的生态水平,人口早已严重超载。人口下降,将大大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人与人、人与国家的政治社会关系,也可能由此改变。只是这后一种关系的改变,需要有良好的制度框架作为准备。

  欧洲在十四世纪受黑死病的袭击,人口大降。有学者估计,1300年欧洲人口为7300万,1350年则仅剩5100万,到1400年进一步下降到4500万。一个世纪,人口损失了三分之一,直到1550年才恢复到了7800万的水平。英格兰的人口在1348年时为370多万,到1400年仅剩210万,损失三分之一强,到1603年才恢复到370多万的水平。当然,这里不排除黑死病后人口统计效率下降,乃至少报数字的可能。不过,欧洲人口的急剧下降,也是不争之事实。

  在黑死病之前,欧洲经历了商业革命,人口上涨,资源紧张,引起物价上升,劳动力价格下降。急剧的人口下降,使得大批耕地被弃置,由于资源充裕,劳动力反而成为稀缺资源而变得特别昂贵,由此改变了社会中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平衡,酝酿了制度的变革。

  在人口过剩期间,土地的增值和劳动力的贬值,使掌握着土地的领主增加了其政治和经济权力。人口下跌后,土廉人贵,领主但求地不要抛荒,只收很少的地租,农民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大增。同时,劳动力的昂贵,也刺激了节省人工的技术的发展。所以,一些历史学家把黑死病视为欧洲历史的转折点。从黑死病中恢复过来的欧洲,很快就进入了持续的经济增长,最终导致了工业革命,把整个世界带入了现代。

  不过,并非所有地区都受益于这一冷血式的“人口红利”。西欧特别是英格兰和尼德兰地区最先走入近代,东欧地区则并无本质的变化。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英格兰和尼德兰的小民百姓,借对自己有利的人口变动从统治集团中争取了更多权利和自由。而在东欧地区,统治集团则进一步加强了对老百姓的控制。

  这两种不同的反应,又源于制度框架的不同。西欧在黑死病前已经发展出参与性的政治程序,比如英格兰的国王法庭和领主法庭都有陪审制度,断案要有公理,不是一个权威独断。黑死病后统治集团四分五裂,又使下层有机可乘。比如英格兰的佃农,趁劳动力稀缺时和领主定下了优惠的租金。这一租金常常是终身的甚至是继承性的,并受传统的习俗和法律的尊重。等经济恢复,人口上涨,物价高腾时,这一固定租金的实际价值已经微不足道,成为象征性的。佃农近乎无偿使用土地,并利用食物价格的上涨大发其财。领主想退佃增租,佃农则把官司打到国王法庭。而希望削弱领主权力的国王法庭,常常站到佃农一边,使佃农借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捍卫了自己的“传统权利”。正是他们,利用在这种优惠条件下赚的“第一桶金”,发展成资本主义农场主,刺激出一场“农业革命”。

  反观东欧,事先没有参与性的政治程序。黑死病后,统治集团也没有分裂。人口一少,统治者索性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因为土地有的是,领主对劳动力又有强制性的权力,根本不用操心改善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东欧也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中国本世纪将可能出现的人口下降,固然不能和十四世纪欧洲的剧烈人口震荡相比。不过,欧洲的经验以最戏剧性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人口变动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很有参照意义。

  中国目前的经济奇迹,所依赖的最大资源就是廉价劳动力。但是,在人口下降,特别是马上就要出现老龄化的状态下,不仅劳动力有物以稀为贵的市场价值(这一点已经被社科院发表的劳动力短缺的报告所证实),劳动力的生存成本(包括抚养老人的成本)也会提高。劳动人口的减少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瓦解了我们目前经济增长的基础:庞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同时,当“工作找人”取代了“人找工作”的局面时,劳动者手里的砝码就多了。如果他们能借机要来更多的权利和自由,就会像英格兰在黑死病后的发展那样,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长久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我早就一再强调,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单一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是,某些“主流经济学家”在尝到甜头后,更无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甚至希望通过抑制他们的权利要求来压低劳动力的成本。他们口口声声的产权,从来指的是资本而不是劳动所得。这种靠剥夺老百姓政治权利而压低的劳动力成本,惯坏了企业,使它们像当年东欧的领主那样,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结果,至今中国还没有世界一流的企业,也没有为以较高的劳动力价格进行国际竞争做好准备。所以,中国是否能够成功地完成人口下降所带来的制度变迁,就特别让人担心。

  如前所述,人口下降并不会自动地给我们带来好的制度。我们必须自己为创造好的制度做准备。这种准备有两方面:第一是扩展老百姓的政治参与;第二是打破利益集团的同盟。最近我一方面支持网络民意的政治参与,一方面抨击主流经济学家,试图打破政经学三位一体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正是立足于这样的历史意识。

  (作者系知名旅美学者)

(责任编辑:铁刚)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