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何丹婵
面对家电连锁巨头的强势,家电厂家正悄然加速渠道布局,专卖店成为众多家电大腕的实力比拼新热点。然而建店成本的增加和建店后的管理,让不少家电厂商进退两难。曾有家电企业坦言,“如果企业不建自己的专卖店,是在等死。
不少国内家电企业开专卖店并不成功,问题就出在模式和管理本身,家电企业在关注到专卖店的成功中,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经验便开始尝试,一边过河一边探路,导致行到中途才发觉,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
格力的成功模式,并不能代表企业们都要去照搬,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兼顾原有渠道保证企业原有销量的前提下,尽量把专卖店产品多元化,寻求一种更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专卖店模式。格力模式:渠道控制力=利润
格力是家电企业建设专卖店的成功典范,2006冷年格力空调逆市上扬,这与格力全国4000家专卖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在价格、渠道政策等方面进行调整,有强大的自有渠道控制力不无关系。格力模式成为家电企业建立专卖店竞相模仿的模式。
但是,大部分企业缺乏真正了解专卖店运营的专业人士,仅仅是简单地在各省建立自己的销售公司,但对于专卖店是由企业直建,还是代理商直建或是双方合建没有系统的规划和深入了解。
格力采用是企业直建式和企业与代理商合建式相结合。格力直建式专卖店整体收效很大,有的社区专卖店亏损也要设,是为了维护品牌形象;有的社区直建专卖店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同时也是为了与当地的代理商形成一定的竞争,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部分区域市场的专卖店是和代理商一起设立,为了和代理商一起分享利益。美的模式:缺人才+内耗=叫停
美的采用的是和经销商合作组建的模式,合资销售公司由美的集团各事业部下派人员管理,经销商不参与具体的经营。而美的由于缺少品牌专卖店经营方面的人才,各事业部独自为政,资源内耗严重。美的集团已经勒令旗下12大事业部不得擅自开设专卖店。
而大部分家电企业采用的也是类似美的这种与代理商合建模式,或者是代理商直建,在由代理商主导的情形下,由于代理商追求利润,而无暇品牌和形象,加上经济实力的限制,门店投入非常有限。而由企业主导的情况,专卖店人才瓶颈和内部资源整合的模式制约家电企业专卖店的成长。
开专卖店的总体费用比较大,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根本开不起来,只有像海尔、海信、TCL、康佳、创维、美的、志高等这样的大企业才可能更好的开起来。相比之下,国营企业做起来也要比民营企业困难大。进入理由:以体验的名义
企业一直都很难权衡和国美、苏宁等卖场的关系。不少企业开专卖店想法虽然已经很久,却迟迟没有行动。企业一旦自己建立了专卖店,就会受到国美和苏宁的约束。目前一般一个企业在国美、苏宁等卖的销售额要占到企业总额的40%左右,如果是因为开了专卖店而得罪他们的话,就等于自己的削减了销售额的同时也给了竞争对手机会。
当年国美和格力决裂之后,格力全国国美的一线位置全部让给了奥克斯,所以那一年奥克斯很快成长起来。处理不好与国美、苏宁的关系,就等于造就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企业对待专卖店的态度都比较低调和谨慎。在对连锁卖场均以体验中心的名义对其解释,寻求国美、苏宁的支持。进入模式:选对切入点和人才
对于其他企业而言,格力模式只能参考不能照搬。格力专卖店优势源于开店时间比较早和拿到了比较好的一线店,劣势在于只卖格力空调。就单一产品开设专卖店而言,显然成本太高,投入产出比也非常有限。美的专卖店叫停即是一个警示,由整个企业来建立专卖店就能更好地把资源整合,再加上这两年开店费用越来越大,格力开店的数量也在减少。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多元化产品企业在开设专卖店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家电行业资深人士齐宏伟先生建议企业要开专卖店,要从二级市场开始切入,因为二级市场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都要高些,国美、苏宁等在二线市场并不强势,为了弥补国美和苏宁等二级渠道的缺陷,以辅助的角色把专卖店先开起来,这样对于国美、苏宁等应该更容易接受,然后再向三级、农村市场延伸。
可以从做专卖店领域做得比较成功的CAV、爱浪、山水等企业挖掘人才,他们从1997年开专卖店至今,在专卖店的选点、开店、管理、培训整个流程运作思路都非常到位。专卖店一旦开了,店面的管理和人才培训是专卖店成功与否的关键。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