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慈善不可“捆绑”

  连日来,有关慈善的争议此起彼伏。前不久,身患脑瘤的山西女孩小娟,手术后将10万元捐款带回老家,没有按约定转赠他人,引起不少非议;近日爆出的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不知感恩”,而被取消受助资格,大有在国民中普及“知恩图报”的感恩教育之势。

其中更有一名受助者假造贫困生身份,以骗取助学金,而其真实身份则是当地城管局副局长的千金。

  社会对类似慈善事件给予了更多关注,其所释放出来的信号自有积极一面,它是民众对慈善文化的一种吁求,也是社会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的间接反映。一般来说,一个社会慈善文化的孕育,多是从民间自发而起,渐而形成一种自觉的社会机制。有这么多的慈善事件,尽管有些已与慈善本义相违,但公众表现出来的纠偏意识,至少表明慈善已经成为社会常态。

  但是回顾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争议性慈善事件,有必要厘清这个认识误区: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于将资助与感恩回报联系在一起,捐款人在救助别人的同时,往往会对受助者提出某种特定要求,像上面提到的5名贫困大学生,就是因为没有给资助者写信汇报,而被取消了受助资格。

  捐助到底要不要回报?受助人到底应不应该懂得感恩?从慈善的本义来说,捐助与感恩无关,我们不能以道德标准来“绑架”慈善。慈善就是一种社会救济,无论这种救济是指向个体,还是某个群体,它都不应该附加上具体的个人情感。所以我们必须区分中国传统的知恩图报与现代意义上的慈善,前者是一种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后者则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因而,华东师大校长写亲笔信,告诫新生要学会感恩,充其量只能算是感恩教育,与慈善文化扯不上多大关系。

  当然,这样说不是否定受助者的感恩意识,只是说这种感恩意识要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外在压力的。但看看我们时下的捐赠,却很难做到这点。很明显,这种带有道德情感要求的慈善让我们培育慈善文化遇阻,一方面社会谴责富人不热心慈善,没有仁慈心;另一方面却又以不完善的慈善机制扼杀了民间的慈善萌芽。当慈善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文化混为一谈时,慈善文化也就遥遥无期。

  其实,民间慈善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救助之外的重要力量,当政府在抗洪抢险、地震防灾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之时,民间救助通常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但慈善不需要回报,慈善不是对弱势者的恩惠,捐助者需要有此意识,受助者同样如此。

  就这个个案来说,倘若能以此推动慈善事业的向前,能从其中完善现有的慈善机制,倒不失为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范例。

(责任编辑:铁刚)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