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表现最为抢眼的中国概念对冲基金,今年却没能继续吸引投资经理的眼球,反而被预言为表现最差的对冲基金之一。”这是当地时间5月6日,德意志银行发布的2008年度全球另类投资调查报告(2008AlternativeInvestment Survey,下称AIS报告)中提及的。
该项调查自2002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受访对象由千余名投资经理组成,他们分别来自29个国家的五百多家公司,掌控着近1万亿美元的对冲基金资产和4.5万亿美元的投资组合。受访对象40%是组合基金的基金经理,其余就职于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家族理财室、信托基金和财富管理公司等等,大多数来自北美和欧洲。
有统计称截至2007年底,全球对冲基金规模约为1.5万亿美元。可以说,那么,该这份记录投资经理心声的AIS报告可能代表着投资对冲基金的最新趋势,反映出国际资金流向的热点。
中国概念淡出
AIS报告指出,23%的投资经理计划投资中国概念的对冲基金,而在2007年有此投资意愿的高达35%,另外有10%的投资经理准备减少中国概念的资产配置,这一比例在去年仅为3%。
对中国的热情降温不仅表现在德意志银行这份报告中,著名基金管理公司BlackRock也已经在投资中有意避开了中国市场。BlackRock给出的理由是尽管一季度中国股市已经从高位下跌很多,但是估值仍然偏高,还保持着下跌趋势。
的确,由于中国概念的对冲基金主要采取股票多空对冲甚至是偏多的策略,A股市场年初开始大幅跳水,这些基金的表现也让人大跌眼镜。在HFN(hedgefund.net)统计的62只投资中国(包括台湾)市场的对冲基金中,2001年以来的平均年收益率高达22.79%,尤其在2007年创下了平均收益率57%的辉煌,今非昔比,2008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收益率降至-14.17%。
AIS报告称,投资经理们预计2008年将新增2000亿美元的资金投向对冲基金,对冲基金的收益率可能保持在7.5%左右。
一方面,对冲基金根据投资的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分,例如有专门投资亚太地区的,也有面向美国市场的。AIS报告显示,八成受访者对今年的全球经济形势持悲观态度,同时,认为世界经济将在明年恢复元气的投资经理也占到40%。
此外,随着石油价格持续创出新高,主要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前景被投资者们一致看好,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今年业绩最佳的将是专注于中东及北非市场的对冲基金,不但没有人考虑减仓,还有1/3的受访者计划增加这一类对冲基金的投资。在此次业绩预测中跻身第二和第三名的分别是面向拉美和俄罗斯的对冲基金。
另一方面,对冲基金还根据不同的投资策略有股票型、固定收益型、宏观型等四大类,投资经理们普遍认同股票多空对冲和股票波动策略的对冲基金。主攻固定收益的对冲基金中,专门对危机债券进行交易的廉价收购基金最受青睐,投资经理们将其视为2008年收益可能夺冠的对冲基金,表示将投资廉价收购基金的高达60%。追踪大宗商品的宏观对冲基金也博得了重视,36%的受访者将增加这类基金的投资。
关注风险管理
伴随次贷阴霾挥之不去,加强风险控制的需求也蔓延到了以“放荡不羁”著称的对冲基金行业。根据AIS报告统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选择对冲基金的三大指标之一。
过去几年,投资业绩、投资哲学和基金经理声望是评价对冲基金的三个关键词,今年,受访者显然认为风险管理比基金经理声望对于基金的安全运作来说更加重要。
受访者对待新成立的对冲基金非常谨慎,因为担忧新基金的风险管理相对薄弱,愿意把钱投入新基金的投资经理与2007年相比减少了1/4。
不光是对冲基金内部管理需要强化,一直以来,对冲基金吝啬于信息披露的传统也面临着很大挑战。
AIS报告中,69%的投资经理提出对冲基金应该公布基金报告,将基金表现、资产类型、地区分布、行业及仓位等内容定期公开,全部的受访者都要求享有对冲基金即时表现的知情权。
IFSL(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London)的高级经济师MarkoMaslakovic认为对冲基金目前在基金管理人、基金本身和分红三个层面都存在着监管空白,尤其基金注册地在美国及一些免税海岛的对冲基金,几乎不受外部的约束。而信息披露是发挥外部监督作用的首要一步,其实也属于完善风险管理的一部分。
??v?芰??<沪深300成份股之列的限售股通过申报进入该股票池,当形成一定规模之后由此构建一个“预减持股票基金”,由国家或者指定机构成立一个类似盈富基金的专项基金来购买“预减持股票基金”的相关资产,从而达到大小非减持的平稳过渡。
此外,平安证券的分析师还建议可以适当鼓励股东通过发行存量可转换债券的形式减持其股份,将当期减持压力技术性后置;同时可以根据国家社会保障需要,划拨一定比例的国有股进入社会保障基金,及变“减持”为“转持”的思路。
不过,从近期大小非减持行为来看,超过七成的减持来自于小非,减持重点大致集中在亏损股和市盈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高估值个股,而一些具有稳定增长业绩的蓝筹来自大小非抛售压力相对较弱。
“这说明减持的根本因素还是在于上市公司的业绩,努力鼓励上市公司提高质量,甚至将其和再融资和股权激励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够更有效地减缓或消除大小非减持的动力。”平安证券认为。
(责任编辑:单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