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城乡统筹必须跨越“三重门”

  止血 补血 造血

  教育是农民实现自我提升的根本途径,教育的缺失是一种终身的缺失,乃至贻患子孙。教育的不公是一种起点的不公,起点公平尚难以保证,其他一切“程序公平”、“结果公平”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这个意义上说,八九亿农民教育的缺失将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这并非危言耸听。

  ■刘奇

  造血

  “止血”意在堵漏,“补血”旨在复元,“止血”、“补血”都只是发乎其外,仅能治标,不能治本。实施城乡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本之策就在于培养农村的“造血”功能。但由于农村长期的积贫积弱,“三农”自我恢复、积累和发展的能力还一时难以重生。

  (一)农村“失血”严重

  一是农村教育投入长期不足。虽然自2007年起,国家已经明确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费由财政全部承担起来,但长期以来,城乡之间教育投入的双轨制导致了教育水平的两重天。教育资源基本上是城市人的资源,义务教育更多则是八亿农民的义务。我国每年全社会教育经费总支出中只有20%用于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居民。2005年各级政府用于教育的财政经费,城市中小学生是96元,农村中小学生是28元,城市初中生是124元,农村初中生是45元。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所占人口比例分别为农村的3.5倍、16.5倍、281.55倍、323倍。教育是农民实现自我提升的根本途径,教育的缺失是一种终身的缺失,乃至贻患子孙。教育的不公是一种起点的不公,起点公平尚难以保证,其他一切“程序公平”、“结果公平”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八九亿农民教育的缺失将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这并非危言耸听。

  二是轻农厌农情绪逐渐泛起。随着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劳动价值观正逐渐改变,农业劳动受摒弃、被疏离的趋势日益浮现,空洞的农村里只有老弱妇孺无奈固守着田园,传承多年的土地精神正走向没落的边缘。农民普遍认为:农村一等人经商办厂,二等人外出打工,三等人在家种地,尤其是年轻人在家种地更是被人看不起。据安徽省对5个县区调查,平均在家务农的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总劳力的10%。那些进了城即便找不到工作,四处游荡的青年,被城市的灯红酒绿所吸引,再也不愿回到农村务农。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正在遭遇一个无所依托,难寻主体的年代。

  三是农村社会精英流失严重。传统中国,从乡村走出去的官绅、士大夫和商人等精英群体在城乡之间、朝野之间双向流动是社会常态,“叶落归根”是这一常态的理念和行为的具体实践。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延续到7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最初的动因是动员家居农村的青年回农村参加生产,后来把城市2000多万知识青年也派遣到农村。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又把1000多万企业职工和市民下放到农村,这些对农村精英层的生成与保持起到巨大作用。精英群体塑造着乡村的主流话语,导引着乡村的道德动向,提振着乡村的人文精神,是维系乡村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机制。然而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纵深推进,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目前农村精英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推拉力失衡、机制失效,呈现出由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性流动特征。城市成了农村人才的“收割机”,农村成了城市人才的“播种机”。

  (二)增强农村“造血”功能的必要性

  乡村社会承担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拉动国内需求、推动城市改革、保持社会生态平衡等多重功能。多年失血,乡村社会的这些功能日趋衰弱,“三农”问题正逐步向城市和全社会各领域渗透、演进。可以说,农村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影响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当前亟须通过恢复和强健农村社会的造血功能,修复和重构乡村社会,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使城乡互动共进、和谐共荣拥有坚实的基础。

  其一,增强农村造血能力是城乡产业互促的必然选择。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予以明确阐释,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农业,并逐渐认识到农业不仅能够保障粮食供给,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而且还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农民大国、小农大国的国情决定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必然建立在自身产业齐全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各大部类、各产业之间应该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学者指出,我国一方面是农业大国,另一方面又是农产品进口大国,这说明我国的农业尚不足以支持工业发展,这正是城乡产业关系畸形的实证。只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才能保证工农互促、良性循环,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其二,增强农村造血能力是城乡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目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地域发展的不和谐、群体阶层的不和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等等都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中国最大的不和谐是城乡的不和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年扩大,加上城市社保、税收、基础设施、各种福利等方面优惠,使得“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已成为广为流传的成语。这种不和谐涉及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消解之难,比其他许多不和谐都大得多。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最关键的就是要在提升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上,以和谐共荣为标志,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

  其三,增强农村造血能力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6年的43%,发达国家用上百年走完的路程,我们只用了20多年就走完了。这个速度在全世界是创纪录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城市化进程是建立在农业发达、农村发展的基础上,不是要放弃农业和牺牲农村,而是要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否则只能导致城乡关系的过度畸形。拉美一些国家发展中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快的城乡断裂,带来农民的“假城市化”。中国基本的国情是农业人口基数大,那种“小国寡民”的迅速城市化显然不适用于我国。20多年来,在承载能力不足和公共服务水平有限的城市之中,1亿多农民工实质上处于“无根生存”的状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长期游离于城乡之间。在未来几十年里,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以上,就算实现了60%、70%的城市化,届时农业、农村仍将承载着几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增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依然是统筹城乡的首要选择。

  (三)培育农村造血功能需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既是关乎农村民生质量的公共事业,又是恢复农村造血功能的基本脉络。各级政府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应放在城乡基础教育平等发展上,适时结合国家和地方财力的逐步增长,适度扩展公民义务教育由九年向十二年的保障年限,同时逐步健全和完善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在“城乡统筹”中探索师资队伍的对流帮扶机制,在“以城带乡”中构建教学资源的分配转移机制,着力在城乡之间建立公平的义务教育环境。

  投入不足、引导不力,已造成农村科技文化事业发育不良、发展无序,农民群众的科技知识贫乏,文化活动单调枯燥、近乎空白。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类基层组织应力戒“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以环境治理促进思想教育,用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农民素质的提高,坚持从基层民众的实际出发、身边切入,积极组织、着力普及科技新知识,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破除陈规陋习。

  农民的头脑要“健壮”,身体首先必须“健壮”。我国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投入悬殊,试点推进中的农村合作医疗仍然存在保障水平低、保障范围窄的突出问题,“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正演变为中国农村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在构建普惠城乡的公共卫生环境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财政转移、税赋调节等行政手段,促进优质卫生资源向落后地区流动,推动医疗服务网络向乡村基层延伸,实现公共卫生政策向基层民众倾斜,逐步建立地区协作、城乡共通、阶层互助的医疗卫生新平台。

  二是培育农村社会精英阶层。国家应从宏观战略层面以市场和政策双重驱动,发起一场新一轮“上山下乡”运动(计划经济时代“上山下乡”是为了缓解城市吃饭就业矛盾,今天的“上山下乡”是为了分流城市富余资源)。改变当前人才资源由农村单向流入城市的格局,引导社会精英不断回流农村。地方政府应对城市人才到农村支农、支教、支医等新版“上山下乡运动”,积极引导,大力推进,并将已经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农村基层能及时、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村级组织应借助血缘、亲缘和地缘纽带,吸引鼓励那些出身农村的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以到家乡创业或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途径,以常驻农村或城乡流动等多种形式,致力于为故乡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出智出力。同时,省级财政可拨专款为农村定向培养教育、卫生和种养业的人才。以此逐步形成农村社会新的精英阶层,重塑乡村社会民间权威,使农民这一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真正成为主力,以引导乡村社会良性发展,促进城乡协调互动。

  三是重塑农民的观念意识。培育农村造血功能,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比重。培育新型农民,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当前还要千方百计强化农民的三种意识。一是市场意识。长期分散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造就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淡薄,从众心态较浓。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民的培训一直重生产知识而轻经营知识,忽视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各类农民培训和教育,都应把产业经营知识的普及作为重要内容。二是合作意识。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从分散到合作是一个历史趋势。但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自给半自给的封建社会,农民习惯于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合作的思想基础很薄弱。因此要利用鲜活的现实进行典型示范引导,逐步唤起农民的合作意识,培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群众基础。三是创业意识。创业是农民的根本出路所在。但我国农民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依附心态,往往只想就业,不愿自己创业;只想让别人领着干、带着干、促着干,不愿自己干。为此,特别要重视对农民进行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引导,努力转变农民在就业上的依附思想,并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农民创业的现实问题,支持和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

  (作者单位:安徽省政府办公厅)

  

(责任编辑:佟菲)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