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审郑俊怀现场目击 (注:本文原载于2005年12月23日《北京青年报》)
伊利原董事长郑俊怀昨日受审,四名北京律师出庭辩护———
■庭审现场
起诉书读了20分钟
“伊利并不符合纳入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范围的条件,公诉人所提供的证据也不能证明郑俊怀是国家工作人员。
“被告人郑俊怀作为国家机关委派到伊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担任伊利公司董事长、总裁的职务之便,伙同被告人杨桂琴、张显著、李永平、郭顺喜,由郑俊怀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巨额公款供华世公司购买股票,谋取个人利益,情节严重,其中,郑俊怀、张显著、李永平参与挪用公款数额为1650万元,杨桂琴、郭顺喜参与挪用公款数额为1500万元,5名被告人的行为应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刑事责任。”昨天早上8点30分开庭后,公诉人开始宣读起诉书。
在长达20分钟的起诉书中,公诉人认为:从1999年底开始,被告人郑俊怀为了收购呼和浩特立鑫实业开发公司、天津常印印刷有限公司、长春胜利粮贸公司所持有的伊利公司社会法人股以获取个人利益,未经公司董事会同意,私自授意杨桂琴、张显著、李永平注册了私营性质的呼和浩特市华世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后又利用担任伊利公司董事长、总裁的职务之便,伙同被告人杨桂琴、张显著、李永平、郭顺喜,以单位名义贷款,并挪用供华世公司购买股票,谋取个人利益。
■采访手记
十小时庭审
全凭“耳濡目染”
这是一次颇为让平面媒体记者锻炼脑力的采访———昨天上午8点30分刚一开庭,法院方面便宣布了“铁”的纪律:未经法院方面许可,一律不得录像、录音和记录,如有违反不听劝阻,情节严重者将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来,平面媒体的记者就真的成了只能“耳濡目染”。
五六名法警像监考的老师一般在法庭内走来走去,让和我有同样想法———希望能偷偷打开录音机或者紧张地记上几笔的记者们彻底打消了念头,此时需要的则是博闻强记的功力,实在不行,就隔两小时出去一下,站在法院门口把刚才的要点回忆出来,再记录在案。没多久,我就发现法院门口如法炮制地出现了好几个我这样的影子。
昨天下午去法院的路上,在出租车上听到了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入围央视十大经济人物候选人的消息,而入选的理由之一就是“率领企业平稳过渡”;目前处境下的郑俊怀显然没有机会得知这个消息,否则,那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一种“伤口上撒盐”的感觉。
很多回顾郑俊怀创业史的文章都是这样开头的:“1983年,他被调到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当时这还是个日产量仅10吨的小型乳品企业。郑俊怀在这里开始了他和伊利的故事,而故事开始时的郑俊怀是奔波的、卑微的。”
■辩方阵容
8人律师团出庭辩护
昨天,在长达一天的庭审中,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能容纳270人旁听的201法庭一直座无虚席,除了被告人的亲朋好友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家媒体。而辩护人席位上,身着正装的8位律师则更显示出此案的不同凡响,他们分别是5名被告人所请的律师,其中有4人来自北京的知名律师事务所。郑俊怀的辩护人则是由当地的一名律师和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联合组成。在接受了公诉人的讯问后,每一名被告人都要经过8位律师的轮流提问,而审判长则不时提醒公诉人和辩护人注意提问方式和语气。
昨天上午,对于郑俊怀的审理时间长达两个小时,无论是自己陈述质疑,还是回答公诉人的讯问以及面对8位律师的轮番提问,这位昔日的“乳业教父”都显示出其过人的口才,甚至是娓娓道来般的讲述,有时候则因为过多地回顾了前因后果而被审判长打断;如果是问到具体时间或由谁做的决定这样比较敏感的问题时,他就会很抱歉地说“我记不清了”。而到最后,他还没有忘记告诉审判长,“我列了一张证据的明细单,是否可以留在法院以便日后取证?”
■备忘录
伊利风波始末
■2004年6月17日提请股东大会免去俞伯伟独立董事职务;此前,公司三名独立董事俞伯伟、郭晓川、王斌拟聘请审计公司对公司资金流动、国债买卖交易和华世商贸公司等问题进行专题审计,公司MBO由此浮出水面。
■2004年6月18日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高管家属将所持有呼和浩特市华世商贸有限公司股权近期已转让他人。
■2004年6月26日中国证监会内蒙古监管局进入公司进行专项核查。
■2004年7月22日接到中国证监会通知书,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
■2004年8月3日临时股东大会罢免俞伯伟独董职务,同日公司独董王斌提出辞职。
■2004年8月11日公告董事会决定,将所持有的国债于2004年年底前出售完毕。
■2004年10月19日临时股东大会通过王斌辞去公司独立董事,补选王蔚松、吴邲光为独立董事。
■2004年12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对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等11名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询问,之后对郑俊怀等人员采取了强制措施。
■第一访谈
“他真的一直很苦”
“真的,他从小就受了很多苦,当企业家以后也一样很苦。”昨天中午,记者在包头中院门口遇到了从郊区赶来旁听庭审的郑俊怀的表姐和表姐夫,“没有敢让他母亲来,都90多岁了,根本受不了这个刺激”。
“从去年底被刑拘至今,已有一年时间,他的母亲会不知道这件事吗?”对此,郑的表姐说,老太太一年多没有见到儿子了,哪能不怀疑呢,但是我们就生生地切断了她和外界的联系,电视、广播、报纸都不让她接触,电话也切断了。说到这里,她的眼圈已经红了。
在郑俊怀案发以前,他每次接受媒体访问,只要提到他的母亲,这位叱咤风云的老板就会安静下来:“我的母亲一直教诲和激励我,不该得到的绝对不得到,谁给的好处永远记得,清白地做人,越艰难越要坚持到底,只要自己清清白白就不怕别人风言风语,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能在这个位置上的原因。”
他曾经说:“我总在折磨自己,总给自己找不是,总爱穷折腾,总不满足。那么多坎坷,每当过不去时,想想92岁的老娘安详地做针线,一下子就平静了。老娘在炕上轻轻地摸我的胳膊和脸,惟有这种感情是最真的。”
■辩论焦点
郑俊怀算不算国家工作人员
昨天下午,公诉人在庭审的举证阶段出示了包括文件、口供等在内的共百余份证据,内容涉及证明郑俊怀等人的任职、伊利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章程和财务制度、八拜农场为国有企业、华世公司的变更增资和虚假转让、伪造承诺函和借款协议、伪造董事会会议记录等各个方面。
为此,郑俊怀的两位辩护人和公诉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护人认为:在1999年之前,伊利企业中的国有股确实占控股地位,但是至案发时,企业的股权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股既非绝对控股也非相对控股,此时仍把伊利纳入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没有依据的。同时,公诉人所提供的任命和聘任文件等证据,也不能证明郑俊怀是国家工作人员。
据介绍,此案在公开审理结束后,将择日进行公开宣判。
■郑俊怀其人
一碗面打发一餐饭
郑俊怀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没有想到竟与乳业打了22年交道。这22年郑俊怀将其所有精力全部投入对伊利的发展。郑坦承,“我像抚养孩子一样陪伴企业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唯一的追求、人生唯一的目标就是把伊利发展壮大,希望我退下来的时候,我离开人世的时候还能看到伊利的发展。”
1983年,郑俊怀被调到呼和浩特的回民奶食品厂任厂长,当时这个奶食品厂是个日产量仅10吨的小型乳品企业,利税不足5万元。郑俊怀到伊利后进行了多次改制,最终将伊利发展成全国大型乳品集团,净资产增长了118倍,销售收入增长了79倍,利润和税金分别增长了69倍和135倍。
1996年伊利股份(600887,股吧)上市,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并在此后连续多年入选最具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且位列上交所样本股。2003年,伊利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2亿元,乳制品销售额位列全国第一,企业净利润近两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伊利分别实现主营收入和净利润68亿元和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和26%,每股收益达到0.53元。
郑俊怀对伊利像抚养孩子不仅在企业内部人尽皆知,在业界也有所耳闻。
多年来,郑出差一直坐经济舱,也经常和秘书或董秘同住一个标准间,目的只有一个———“省钱”。
在伊利,郑俊怀是出了名的好节俭的人。他出国时,经常以一个比萨打发一顿饭,而在国内,也常常是以一碗面打发一餐饭。郑俊怀二十年来有个习惯,每天6点钟起床,锻炼一个小时,8点钟准时到办公室。除了工作他几乎没有别的娱乐。
郑俊怀的妻子曾表示,“老郑从来不和我谈公司的事。”以至于当郑俊怀被刑拘批捕后,郑妻依然坚持,“我们哪儿也不去,也不准备请律师。我们相信政府会作出公平、公正的处理,毕竟老郑为呼和浩特市和内蒙古做了那么大的贡献。”
郑俊怀曾向媒体表示,“我并不想做亿万富翁,但我像抚养孩子一样陪伴企业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当我不在这个职位上的时候,我只想和我的孩子保持一丝血脉联系,仅此而已。”
但这“一丝血脉联系”也在郑俊怀被批捕6个月后中断。2005年6月20日,伊利召开股东大会,新董事会产生,此前一直被传有名无实的总裁潘刚获高票通过,当选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