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北京珀丽酒店公布了《2009年城市生活调查报告》。集团负责人袁岳希望告诉听众们,金融危机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城市居民的生活。
最大压力来自职场
这已经是零点集团连续第9年进行同样题材的调查了。
今年5月4日至10日,零点的调查员们出现在国内10个大城市的街头,邀请路过的市民填写答卷。3295名市民的答案被记录下来,汇总到业务总监张慧的手里。她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博士,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测量方法已是驾轻就熟。
这是个不太妙的时代。调查结果显示,接近6成的受访者承认自己的压力变大了。袁岳将之归纳为“四种压力”,依次表现为职业安全感低、人际关系紧张、收入下降和听到“过多的负面消息”。与去年相比较,33.4%的受访者觉得今年的收入水平有所下降。
“最大的压力来自于职场”,袁岳说。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城市居民在“压力来源”选项中选择了工作压力。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员工尤为严重,平均接近四成的受访者自称“感觉到了压力”。这个数字要远远高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
我们没有信心危机
经济学家们仍然在争吵。自去年12月起,国家统计局提供的PMI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上涨了5个月,直到5月份才有微幅回落。“唱多”论者据此认定经济在复苏。“唱空”的学者们则试图提醒大家,一向被认为是“反映宏观经济变动情况的晴雨表之一”的用电量数据却是不容乐观。
仿佛一夜之间,全世界都在关注和称赞中国。6月8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第15届美洲国际经济论坛上宣称,中国经济复苏状况可能好于预期。
官方和部分经济学专家的乐观情绪似乎感染了民众。在袁岳的调查中,接近9成民众认为国内经济将在三年之内有所好转,并有60.5%的民众相信中国会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在袁岳看来,城市民众对国家经济总体走势的信心也带动了对个人未来和自我的信心。大多数中国城市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仍保持较高的信心度,并且表现出较高的幸福感和生活掌控感。接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信心并没有受到影响,甚至有超过一成的人表示“自己更有信心了”。
不过“扩大内需”的政策尝试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困境:近四成的城里人已经削减了奢侈品、旅游、娱乐和外出就餐的消费。
亲情在回归
这场金融危机已经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习惯于早出晚归的现代都市人,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家人呆在一起。三成受访者说,为了省钱,他们更多地选择在家做饭而减少了吃饭馆、吃快餐的次数。相当比例的上班族加大了回父母家蹭饭的频率。
温暖的亲情同时在回归着。13.2%的夫妻或恋人觉得双方的关系“因金融危机而更融洽了”。超过三成的人自陈“陪父母聊天的时间增多了”,近两成的人觉得自己给父母孝敬美味食品的机会增多了,给父母经济补贴的额度也加大了。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个体的人格结构与亲人存在着较高程度的重叠”,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专家侯玉波说。他认为,个人在感受到社会压力的时候,自然会愈发关注亲人的状况,并“从中寻找到必要的社会支持”。
更多的年轻人则在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24-30岁的受访者中, 27.7%的人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在职深造。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进行与工作相关的进修或培训,经济危机之时的充电是为了危机之后更强的工作竞争力。
在金融危机的日子里,干果类、润喉糖口香糖类,饼干、咖啡/果珍之类的小食品愈发在办公室里走俏。人们的零食开支也有逆势走强的意味:56.4%的城市居民没有削减零食开支,更有高达13%居民增加了零食消费。这也再次印证了心理学家们的判断,零食具备抚平情绪的功效。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袁岳报告中的一段文字中,洋溢着这样的乐观心态:“我们能做的就是放松心情、正视困难。所以,能在紧张的生活中为自己添加一点美味心情,是一种放松,更是一种享受。如果能远离焦虑的心情,相约周围的家人、朋友、同事,像孩童一样开心地品尝小吃,何尝不是一件人生的乐事?”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