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得重启IPO首单的三金药业昨日被爆改制违规,究竟三金有没有报道中所说的违规行为呢?本报记者昨日多次拨打该公司网络主页下公布的多个公司的联系电话,或无人接听,或为空号。对于这些本应保持对外联络的企业来说,如此表现颇不寻常。
昨日有媒体报道,一位曾在三金药业工作过的中层干部向外界透露,在1997年改制时,三金药业集团(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中高层曾向三金药业集团公司借款购买三金药业集团公司股权,这涉嫌违反国家相关规定。这位知情人说,当时借款标准基本上是科级管理人员每人向三金药业集团公司财务借款10万元左右、处级20万元左右、部级40万元左右、高级管理人员100万元以上。在招股说明书上,三金药业将1995年、1996年和1997年三年的工资总额分别写为1938.80万元、2820.94万元和3516.29万元。这位知情人表示,平均到每个人,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当时桂林市的人均工资收入,不合情理。
记者昨日采访了多年来活跃在桂林市的投资人士张先生。他说,记得当年三金药业改制在桂林市还是一件有影响的大事。“这种机会大家都知道,眼热的人很多。但这种暴富机会哪里轮得到一般人?其实这家公司经过改制,股权越来越集中到了邹家明家族手里。”张先生认为,三金药业的确是一家好公司,有好的产品,成本低利润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年在上市还没一撇时,邹家明家族就拼命收集股权。不用上市,其投资回报也非常高了。
至于当时三金药业管理层是否动用了国家的钱买国有股权?这位投资人说,不清楚具体情况,但当时桂林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普遍缺钱,这些人却能出手几十万、几百万元,确实使外界惊讶。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