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外需成为政策调控的重要取向
目前,稳定出口的政策操作空间还有不小,如税收、人民币汇率、出口信贷等
■本报记者 朱菲娜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为稳定外需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单出口退税这一项,从去年8月份起就连续上调了七次。
保出口就是保就业
“稳定外需需要切实有效的办法,虽然中央一直在强调拉动内需同时稳定出口,从今年两会就开始提及商议稳定外需的政策,但由于部门之间难以达成一致,加上一些舆论对国际市场存有偏见,总觉得应该把钱花在内需上,尤其碰到这种形势严峻之时,有些部门就比较担心业务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张小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样表示。
“实际上,扩内需和稳外需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扩大内需的同时更应该保外需,保出口就是保就业、扩内需的基础。外需市场那么大,千万不能放弃,我国上千万的就业在国内市场消化不了。国内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不然,我国劳动力价格早就上去了。
据测算,外贸直接带动就业人数约8000万,其中60%来自农村转移劳动力,农轻纺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直接吸纳就业人数约5000万。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时期,对外贸易将我国富余劳动力转化为“人口红利”,极大缓解了我国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城乡统筹发展。
张小济说,其实是国际市场选择了我们,对外贸易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创下的江山,别的国家都很羡慕,又赚了外国人的钱又占有了国际市场。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企业都是某方面很优秀的。“所以,我们不要不顾条件、不顾国情地不关心、漠视出口企业,应该理直气壮、齐心协力保出口。”
据统计,去年,仅外贸环节税收就达9161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税收收入16.9%。
开拓国际市场还有机会
还有观点认为,目前外贸急剧下降主要是外部需求不足造成的,政策收效不大。
商务部副部长钟山日前发表观点认为,理论上,在外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促进出口的政策效应没有经济繁荣时期明显。但应看到,目前外部需求只是减少,并不是完全消失。从份额上看,根据WTO统计,去年我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8.86%,而德国、美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均有超过12%的记录,我国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仍有可能。从结构上看,由于存在“土豆”和“口红”效应,中低端生活必需品和非生活必需品全球消费量将保持基本稳定,甚至可能有所增长,开拓国际市场仍有空间。当前,稳外贸政策的重点,一方面是清理以往限制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是根据形势需要出台一些新的促进政策。
另外,还有业界担心频繁出台的外贸扶持政策容易引发新的国际贸易纠纷,商务部近日对此也表示,我国采用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都是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手段。
下一步政策空间还不小
在张小济看来,这次的政策和亚洲金融危机时相比还不够,当时的口号是千方百计保出口,出台了非常强的信贷支持政策,企业可以拿订单直接借钱。他建议,政策一定要有针对性,其实我国最大的优势在于资金比较充裕,之前银行一直不敢贷款,企业就不敢接单。如果下一步能提供融资便利,订单自然就会多起来,在这个时候抓住时机很可能就能培育长期市场。还有,如何化解支付风险也很关键,此前出台的扩大信用保险政策就很有针对性,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成效。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治疗多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痼疾。
在目前情况下,稳定出口的政策操作空间还有不小,如税收、人民币汇率、出口信贷等方面。税收方面除了出口退税外,还有所得税、营业税等等。信贷方面也还有比较大的空间,如对出口型企业可以采取某种倾斜的出口信贷支持。
有关部门曾经作过一次调查,目前的出口企业对外贸政策有“四盼”:一盼融资不再是老大难,二盼出口信保成为真正的保护伞,三盼细化措施帮助外销转内销,四盼减负政策到位以“轻松上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