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金融衍生品巨亏出现转机国资委支持央企运用法律手段维权
国际投行或面临欺诈销售指控
去年曾闹得沸沸扬扬的国企参与衍生品巨亏系列事件或许要对簿公堂了。
昨日,国务院国资委就央企衍生品“法律函”事件做出回应,表示支持从事油料结构性期权交易的部分中央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维权,以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有分析人士昨日对本报记者指出,国资委的“力挺”将会促使更多在衍生品交易上吃了“大亏”的国企纷纷求助于法律手段,“事态正朝着有利于国企方向发展”。但也应该认识到,由于国内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减少此类事件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吸收专业人才,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同时应当加强对国企的监管,对风险进行严格鉴定。
国资委支持央企“维权”
在声明中,国资委表示,国资委正在对油料结构性期权交易情况展开调查,并支持企业运用各种法律手段通过谈判协商、仓位管理等措施,尽力减少损失,有效维护权益,同时保留采取进一步法律诉讼等权利。
据了解,近期,从事油料结构性期权交易业务的部分中央企业向交易对手致函,表示鉴于对该项业务的内部调查正在进行,其保留追索权利。
国资委表示,此举属于企业在商业活动中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行为,国资委予以高度关注和支持,并认为有关交易对手应当予以协助。
去年金融危机袭来,为数不少的大型央企在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品交易领域折戟沉沙。
中报显示,中国远洋FFA已交割部分发生损失17.73亿元。包括中国远洋、ST东航、国航等国有企业,去年曝出衍生品巨额浮亏后,今年开始兑现这笔损失。
去年10月以来,芝加哥原油价格、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澳元兑美元价格以及境外股票价格,均在金融危机下大幅下调,而中国远洋等30多家国有企业,以这些指数为标的,和外资银行签订了期权合约,随即出现大幅浮亏。据国资委统计显示,共有28家中央企业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有盈有亏,亏损居多。
随着兑现期的临近,央企们也不甘“束手就擒”。据了解,近期,从事油料结构性期权交易业务的部分中央企业向交易对手致函,表示鉴于对该项业务的内部调查正在进行,其保留追索权利。
据国资委统计显示,共有28家中央企业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有盈有亏,亏损居多。此前,针对部分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存在的问题,国资委已多次明确要求所有中央企业从事金融衍生业务必须严守套期保值原则,谨慎选择交易对手,不得选择风险难以认知的复杂结构产品,禁止从事任何形式的投机交易,并强调对违规行为进行问责。
国企“亏损门”或现转机
“由于国际投行具有绝对的专业优势,他们设计出极其复杂的衍生品交易合同,一般专业人士都看不懂,比如我们期货分析师,更别提我们国内企业了。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随处都可以设置圈套。在这种情况下,合同的签订无疑违背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南华期货研究所总监段世华对本报记者表示。
“国际上对衍生品这块监管很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投行卖给不懂此道的企业或个人,出现损失后,投资者不仅可以不付钱,还可以向法院对其提起起诉。”段世华告诉记者,“这在国际上也是有先例的。”
1994年,曾经是美国十大金融机构之一的信孚银行被推上了被告席。起诉信孚银行的,是著名的宝洁公司。宝洁指控信孚银行通过欺诈手段对其销售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导致宝洁公司亏损1.02亿美元。信孚银行最终被法庭判定有欺诈嫌疑,在信誉崩溃之后被德意志银行收购。
针对巨额亏损,部分央企开始寻求法律帮助。“而国资委的此番声明表明央企的‘维权’行动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一位期货分析师告诉记者,“行政部门的出面无疑会震慑到这些投行,出于理亏,他们很可能会就此不作声张。”
金融工具是把“双刃剑”
针对部分国企在境外套保业务中纷纷“落马”,国务院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紧急调研,并采取应对措施。今年1月初,国资委联合审计署清查央企金融衍生品业务,了解企业亏损的程度,以及操作是否违规。3月份,国资委发出通知,严禁国企参与衍生品投机交易,国企只能做简单的衍生品套期保值,持仓时间和保值范围都作了严格界定。
但众多分析人士表示,完全禁止央企参与海外套期保值也不是长久之计,因噎废食更不可取。南华期货研究所总监段世华认为,由于国内金融市场还不完善,比如目前仍无期权交易,现有期货品种也相对单一。一些大型国企在国内难以实现真正的套期保值,从而要参与境外交易,“选择好的金融工具很重要。”
面对此况,段世华指出,如何利用好金融工具这把双刃剑,关键在我们的企业要培养和引进优秀的金融人才,通过自身技术的提高来应对这些问题。“这样利于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比法律手段更加重要。”
此外,段世华认为,必须强化公司高管的风险意识,尤其是相关责权利必须明晰。很多企业在参与衍生品交易时,抱着侥幸心理,过于投机,往往超出了其套期保值的范围。“这需要从企业内外部建立一套监管机制。”
本报记者黄应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