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大地产否认囤地 相关地块曾变更规划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舒时 刘展超
2009年11月05日06:31
针对央视《经济半小时》的“囤地”报道,李泽楷旗下的香港盈大地产昨日予以否认。
近日,央视报道指该公司在2006年购得的一幅北京市土地,于今年8月以高价转手给瑞安建业,获利颇丰,引发外界猜测盈大地产是否无心开发,只为囤地买卖。报道称,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的约定,该地的开工日期为2006年9月20日前,竣工日期为2008年3月31日前。
但盈大地产新闻发言人昨天接受CBN记者采访时,对于上述猜测予以澄清。发言人表示,上述土地实际上一直在按原计划进行施工建设,她强调,在出售上述项目之后,公司目前在北京已没有任何土地储备。
拿地3年,已打地桩
根据盈大地产提供的信息,该公司于2006年投得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4号项目地皮,2007年7月开始前期施工准备及土地开挖工程。到2008年3月,因奥运原因而应有关部门要求停工,直至2008年10月奥运结束后,又开始了恢复施工。
盈大方面称,此后项目一直在发展及兴建当中,绝无闲置。直至今年10月,已经完成了所有打地桩工程,并开始兴建地库。
不过,根据盈大相关公告,截至转让前的今年7月31日,项目地盘的账面价值约为6.04亿元,其中包括土地使用权的总成本5.58亿元及所产生的建筑成本约为4600万元。也就是说,盈大的确已经启动了部分施工,但投入甚少,尚不及土地使用权总成本的1/10。
那么,当初盈大为何要接手这个项目?又为何最终将项目转卖?
盈大方面昨天在接受CBN采访时解释说,此项目其实比公司一贯参与发展的项目都小,并不合乎公司发展大型项目的方针,但考虑到该项目对公司整体规划等方面有利,可与北京盈科中心发挥协同效应,遂决定购买。
至于最后并没有继续开发该项目,而是转手卖给瑞安,盈大在8月份的公告中称,是为了套现资金,以将资源专注投放于其他项目,同时令集团的财务更灵活。
不过或许是受到近日囤地获利报道的影响,盈大在昨天接受CBN采访过程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公告中所称“套现”的解释,而是声称:将项目卖给瑞安,一个原因是瑞安的信誉和经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瑞安会按盈大当初的设计方向及整体规划将项目发展为高级住宅,确保能与北京盈科中心产生协同效应。
曾变更规划
据媒体此前披露,今年5月中旬,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曾公告,工体北路4号地将增加地下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规划变更后,政府土地收益新增约2541.23万元。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按照盈大当初拿地时约定的开工和竣工期限来看,该地块本可视为处于“闲置”状态,而国土部门也应该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但北京市国土部门却在开发商拿地3年多后又同意对地块进行规划修改,实质上是未将此地块视为闲置用地。
此外,盈大在转让该地块过程中是否缴纳了相关税费,也是外界关注的重点。对此问题,CBN记者未能联系上相关方面求证。
盈大此前的公告称,“根据项目公司的账面价值,于(转让)完成后估计本集团将累计获得约港币2.35亿元的除税前收益(受限于调整代价或须予以调整)。”但公告并未提及缴纳了多少税款。
CBN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获悉,在2007年6月14日给四川省地税局的有关批复中,税务总局就已经表示,只要土地使用者享有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该土地的权利,且有合同等证据表明其实质转让、抵押或置换了土地并取得了相应的经济利益,土地使用者及其对方当事人应当依照税法规定缴纳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等相关税收。
小超人财技
盈大在不到3年时间内,仅仅通过持有一个未完全开发的土地项目,便能获利2亿多港元,着实令人对小超人李泽楷的财技惊叹。但是翻开李泽楷过去的历史,这种手法并不鲜见。在去年底至今年一直令香港小股东心寒的电盈私有化案中,李泽楷便一再被外界指责为不顾正业,只想玩弄财技。
不过这次李泽楷在内地被批为囤地获利,显示大众媒体在房地产开发商土地囤积方面比以往更为关注,这或许也出乎这家港资企业的意料之外。
回溯整个事件,盈大之所以成为媒体披露的风暴中心,与近期内地政府部门开始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土地闲置或有关系。但尽管相关政策频繁出台,有关房地产商因囤地而受处罚的报道却鲜见于报端。有香港分析师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不少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利益是一致的。
盈大地产可能有替自己叫屈的理由,毕竟对于港资企业来说,囤地转手获利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做法,但是在内地不同的政策与法规环境下,尤其是在社会关注之下,这种做法则需要深思。
上网从搜狗开始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