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世界沉浸在经济复苏的乐观情绪中时,海市蜃楼般的中东明珠迪拜城却发生了严重的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危机来得正是时候,它仿佛一阵肃杀的西北风,告诉融融暖意中的人们:之前的回温只是严寒中的短暂间歇而已,这一季的冬天还远没有过去。
上周末迪拜国
际的债务危机曝光后,国内媒体立刻做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分析。大多数的分析都认为,这是一起孤立和偶然事件,并不至于像一年多前的雷曼兄弟事件那样引发多米诺效应,也无碍全球经济的稳步复苏步伐。
我们还看到,国内主要的建设类上市公司——如
振华重工、
中国建筑、
中国铁建、
中航三鑫等——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发布公告,撇清与迪拜的关系。与此同时,几家大型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
招商银行、
华夏银行等都对外宣布,未持有迪拜世界发行的任何债券,也未与之有贷款业务;即便在迪拜设有分支机构的
工商银行和承认在中东地区持有一定信贷资产的
建设银行,也都表示,相关业务的规模占公司总资产的比例很小,对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状况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虽然这些反应迅疾的危机公关多少还是使投资者的内心世界里掠过几缕阴霾,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是基本可信的。根据透露,迪拜世界集团的债主多数是欧洲银行,美国和银行很少,中资银行更是可以忽略不计。即使是“涉迪”很深的外资银行,其潜在损失也不大。阿联酋银行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在对该国贷款余额最多的是汇丰银行,有170.3亿美元。但据汇丰高层本周表态称,该行所持的中东资产仅占集团资产负债表的2%,业务比重不大。因此可以有把握地说,迪拜危机应当可以安然度过。不过,那些在当地投资房产的浙江商人们的“钱景”,多半是凶多吉少。
真正令人不放心的不是地球上某一个角落里发生的某一起债务危机,而是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单独事件传递出来的某种可能性:会不会还有下一个?看起来,这像是一段充满暗礁的危险时期,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触礁并无助地沉没。这不!站在高耸入云的迪拜塔上往不远处的西北方向眺望,希腊政府岌岌可危的财政状况似乎在告诉我们,下一个危机的端倪已经浮出水面。当然,真正不可收拾的重大危机总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骤然降临。
之所以说迪拜危机来得正是时候,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是一个极为典型的隐喻,揭示了本轮金融危机的根源以及蕴藏在应对措施中的巨大缺陷——没有根基的沙子之上的房地产资产泡抹绑架了金融系统,又通过后者传染到整个实体经济肌体。虽然华尔街并不是迪拜,富裕的美国也不是中东沙漠,但一年多前肇始于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却同样是源于房地产的资产泡抹。
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一年多里,世界各国政府大多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以图扭转日益冷却的经济运行状况。这实在是无奈中的救急之举,可能也的确是必须的——对一个危急病人来说,维持他的基本生命体征是当务之急。然而任何医生都明白,患者所以走会到病危,一定是有某种沉疴在身,因此,一旦生命体征进入平稳状态以后,就应该进行刻不容缓的治疗。没有一个良医会把抢救和治疗当成同一回事。相反,他从来不会忘记,抢救的手段在很多时候往往与真正的治疗是冲突的。
我们看到,一年多来,随着政府对流动性的强力注入,各地资本市场那一张张失血的苍白面孔渐渐回过神来。然而,现在就断言实体经济有多少真正的好转,恐怕还为时尚早——中国的出口至今仍不明朗,而美国今年第三季度的失业率更是上升到了创记录的两位数!即使是这样,抢救经济的猛药的副作用却已经显现无疑:从纽约道·琼斯指数到上证综合指数,从原油到其他各种矿产资源,几乎所有资产价格都重新大幅度上涨。这些都标志着,上一次的大病还没有稍稍得到治疗(更别谈根治),新的一轮资产泡沫又已经膨胀起来,而这恰恰是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难怪有不少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现在的所谓“救市”,说到底是用吹一个更大泡抹的办法去掩盖上一个已经破裂的泡抹,而其最终后果会怎样,则是一目了然的。
对中国来说,更为诡谲的局势是:由于为“救市”而注入的流动性的泛滥,加之对实体经济(背后是内需)恢复的信心不足以及其他投资渠道的阙如,本来已经上火虚肿的中国楼市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非但没有能够挤掉泡沫,反而在短暂的停顿后加速疯狂膨胀。这可正是华尔街金融海啸的罪魁祸首啊!而且,已经有经济学家预测,迪拜危机很可能使更多热钱撤出那些风险较大的地区,回流到经济运行表面上似乎比较好的中国,这将进一步推高中国的资产价格,也就是股市和楼市。
是泡沫总是要破的。迪拜美丽的神话瞬间就破灭了,这就是我说危机来得正是时候的真实意思。但中国也好,世界也好,似乎仍然不能(不愿)从中汲取起码的教训。就在前两天,纽约股市创出了金融海啸以后的反弹新高;而在中国,一个接一个“地王”正在各地争先恐后地涌现…… (来源:湖南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