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双庆 创业板公司巨额超募的情况正在触发监管部门更严格的监管要求。
本月6号,新一批8家创业板公司公布发行价,8家公司实际募资57.74亿元,平均超募比例达2.5倍,再次刷新创业板的纪录。
虽然此前,证监会和深交所均发布了相关准则和指引
,对资金使用提出监管导向,但大幅超募的资金已超过公司正常经营需求的范围,资金闲置相比资金滥用更是一个监管难题。本报获悉,目前监管层已考虑在新股发行过程中进行 “承量控制”的可能,从源头上解决超募情况。
一边是市场化询价出来的超高发行价格,一边是超募资金对公司正规使用的考验,监管层的监管力度正在“松”与“紧”之间徘徊。
多收了三五倍
迄今为止,创业板分批次共完成了50只新股的询价,期间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甚至出现“多收了三五倍”的情况。
最新一批8家创业板公司中的世纪鼎利实际募资12.32亿元,远超计划的2.13亿元。“多收了原来计划募资的5倍!”平安证券一位保荐人深感意外。
在此之前,第一批28家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为56.7倍,平均超募129%;第二批8家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达83.59倍,超募比例为209%;第三批6家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77.75倍,超募率达到了249.56%。
“超募是去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才出现的新现象,创业板公司超募这么普遍,大家都意料不到。”招商证券投行部董事总经理谢继军表示。
“我们会对上市企业进行持续督导,每个月内部出具一份报告,监督企业使用资金的流向。”平安证券总裁薛荣年表示,在这一监管下企业滥用资金的可能性被大大压缩。
监管层数次发布文件规范超募资金的使用,但相比资金滥用,资金闲置的问题目前似乎成了监管层无解的难题。
目前,包括亿纬锂能、华谊兄弟、硅宝科技在内的多家公司披露,计划把超募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
“‘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和归还银行贷款的金额’其实就是企业的一种资金闲置行为。”薛荣年表示。
创业板上市公司中的一位总经理直言,“哪里花得了那么多钱?即便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对于原先只计划募集三四亿,最终募集了十几亿的,不可能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最终只能先放在银行里收利息。”
实际上,企业上市是为了利用社会闲置资金促进企业发展,但超募使得大量募集资金又存入银行,只是利息从散户口袋进入了企业口袋,相当于浪费上市资源。
以世纪鼎利为例,该公司超募金额达10.19亿元,如果超募部分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计算,每年利息收入可达2292万,按发行后总股本达到5400万股计算,仅每年利息收入就能增加每股业绩达0.42元。
考虑源头控制
由于资金闲置问题不能靠后期监管解决,已引起监管层的高度关注和内部讨论。
对于一些轻资产型企业,其超募资金未来的使用方向存在疑问,监管层对此也多次进行探讨。“比如从事软件开发、产品设计的企业,本身并不需要过多资金推动,巨额的超募资金怎么使用成为难题。”深交所一部门总监直言。
安信证券一高层证实,在参与者共赢的发行过程中,证监会已多次提出“承量控制”的思路。“也就是说,为了使企业最终募集资金符合申报材料提出的数额,考虑参照询价后的结果,再来反推发行数额,使资金总量可控。对于发行数量达不到发行后总股本25%的情况,也有相应讨论,比如是否由公司控制人补足之类。”
“一方面超募是由于我们的投资者尚未成熟、市场化定价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不能重新回归到‘窗口指导价’,更不能要求超募资金必须全部应用,这样只会徒增风险。所以从量上控制不失为既尊重市场,又防止上市资源浪费的办法。”上述深交所人士表示。
不过,目前这些思路并没有在新股中实行。“有关部门正在持续观察市场情况,例如招商证券等大盘股破发的情况是否能够警示中小板、创业板的发行,监管层还是希望能彻底走市场化的道路。”安信证券上述人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