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资银行宣传“理财产品要跑赢存款利率”的同时,前两年频频曝出零负收益的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却将到期收益率提到10%以上。近来,多只外资行到期理财产品实现高收益,而在银行系QDII类产品中,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累计正收益率较中资银行高出了近30%。
据普益财富不
完全统计,今年3月12日至3月18日的一周时间内,共109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渣打银行的QDSN10010I号(美国石油指数基金)理财产品以15.00%的年化收益率排名第一;而排名第二的产品来自于
中国银行,实际年化收益率仅在4.35%,两者相差甚远。
在上述109款到期理财产品中,有3款未实现预期收益。值得注意的是,这3款产品全部来源于中资银行。
在金融风暴中,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QDII类产品都受到重挫,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外资银行的“复原”速度显然超越了中资银行。截至3月18日,共有248款QDII理财产品正在运行。其中,中资银行的40款产品中,累计收益率为正的仅有5款,占比为12.5%;而外资银行的208款QDII理财产品中有88款产品累计收益率为正,占比高达42.3%。后者比前者高出了近30%。
不可否认,中资行在扳回理财产品局面上也做了很多工作。自从监管层为信贷类理财产品上了紧箍咒之后,中资银行又开始集体转战短期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大多投资票据市场,也就决定了其收益率一般在1%到2%徘徊。而中资银行“一窝蜂”推出短期、信贷类理财产品,这无形中也加剧了银行理财市场的“同质化”,不利于市场进一步发展。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理财产品更注重安全,多以跑赢通胀为目标,然而能不能实现跑赢通胀的目标还不好说,”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研究员太雷对记者说道,“中资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中间业务的一部分,从2005年才开始发展起来,因此在产品设计、技术等方面与外资行有一定差距。”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中资银行理财产品应该全方面发展,而不是拘泥于信贷类、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等低风险产品,结构类产品应当是未来理财产品市场的主流趋势,中资银行需要在这方面苦练“内功”。
商报讯(记者孟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