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市场频遇调控的同时,一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也开始在网上流传。它回顾日本1985年-1991年房地产市场走势,发现与中国2005年-2008年房地产市场走势颇为相似,最后预言:中国房地产会在明年崩盘。(3月28日《广州日报》)
当前中国的房价,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确有相似之处。就在那个最疯狂的顶峰,日本迎来了“失去的十年”,乃至此后“失落的二十年”,房价一落千丈,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基于此,民众对当前我国高房价的担忧不无道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会“崩盘”吗,会在什么时候“崩盘”?这是不少民众心中战兢兢的疑问。
我们当然不想邻国之殇在自家后院上演。从现实情况来看,中日两国的银行体系、人口结构、城市化程度各不相同,不可简单作这样的类比。也许所谓的“崩盘时间表”只是个“预言”而已,但政府部门应该从这张表单上有所警觉,否则就会错失与民意对话的机会。而“崩盘时间表”里纠结的几多复杂情感,蕴含的几许民生境况,更是值得深思。
警觉与担忧。房价高企,地王频现,近年来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而将楼市风险提高到“崩盘”的程度却是首次。在这里,民众麻木的情感终于警觉。在我看来,“崩盘”并非恶意的末日预言,而是公众用最简单的手法玩了一把行为艺术,对当前楼市调控政策投下了最直接、最无奈的不信任票。是的,当前中国的房价已经到了应该给予足够警觉与担忧的时刻了。历史有时候是惊人的相似,不吸取日本的教训,就容易重蹈别人的覆辙,演绎成我们自己的悲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7%,在后危机时代,这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而应该给予充分的警觉和担忧。
辛酸与愤懑。每个人都知道房地产对经济的重要性以及楼市崩盘意味着什么,但为什么民众会“自残”到预言房地产市场崩盘的地步?这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在网上疯传究竟表达了公众怎样的情感?这其中,有对高不可攀房价的辛酸,有对各个利益主体联手推高房价的愤懑。就在前一段时间,国资委连发两道金牌叫停非地产主业央企不务正业的“玩票”行为,但大多非地产主业央企的房地产业务还在运作当中——媒体日前的报道称,78家央企中只有2家开始行动,退出房地产行业。
失望与希冀。去年底开始,从信贷到土地,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无一不指向“高烧”的房价。但调控政策收效不大,使得民众相当失望。当前公众迫切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措施出台,能彻底根治楼市高烧。正如日本首任财务副大臣村上诚一郎说的:“在那种危急时刻,毫不犹豫地果断实施一些政策是必要的,小打小闹、不痛不痒的政策不能够阻止事态的恶化。”正是基于中日两国不同的国情,以及我国楼市目前尚可调治的虚火,人们在失望之余还存有更多的希冀。在失望与希冀的纠结间,正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尴尬处境,以及中国民众艰辛的民生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