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谦“擅长诗歌、书法,略通金融”的光大掌门在金融领域耕耘30年并在牛年实现券商IPO后,虎年将托起光大银行的上市梦。
在化解各式工作难题之余,他喜欢“舞文弄墨”,这一舞便一发不可收拾,从小时候抄大字报至今仍致力于此,舞出了个“中国当代狂草第一人”。
2009年12月,他的书法答谢展先后在香港、上海举行,好评不断,“狂草作品笔划线条宛若龙飞凤舞,豪情奔放、美不胜收。其字体相连,气韵相生,大小相杂,错落有致,不仅表现了他的个性,而且充分地体现了时代精神。”
他的作品先后在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荣宝斋及日本、美国等地展出,并被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周恩来纪念馆、朱德纪念馆、郭沫若纪念馆、张大千纪念馆、吴昌硕纪念馆等数十家机构和博物馆收藏。
难怪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曾介绍他说,他先是书法家,再是金融家。
他亦曾援引达·芬奇的话“我擅长机械、几何、数学,解剖……略通美术”,调侃自己“擅长诗歌、书法,略通金融”。而事实上,他已经在金融领域耕耘了近三十年,负责过四大银行整体改革方案的设计,在银监会任职时分管监管二部和合作金融机构部,重点攻克农村金融难题,其众多“唐氏理论”至今听来依然令人啧啧称奇。
现在,一袭白衬衣、米黄色外套加黑色布鞋的打扮,他依然忙碌地穿梭在各个场合,谈古论今,吟诗书法,为中国经济建言献策……
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出,他就是前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现任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一位胸怀诗情画意,善用浅显的语言总结深奥经济现象与规律的书法家和银行家。
眼下,唐双宁正忙于与投行谈判,因为光大银行经过两年的改革重组,已基本具备上市条件。
“我之于光大,究竟是不是‘真人’,这不好说,但我会不遗余力解读它。在运动中解决问题,是改革光大的要点所在。”光大的下一个精彩无疑将在唐双宁这双善于舞文弄墨的妙手中破茧而出。
有心人
会幽默的人最智慧,而高级幽默是自嘲,即如书画家启功自谓“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唐双宁也经常自嘲,说自己“小学没毕业”,说更多人只知道“书法家唐双宁”而不是“金融家唐双宁”。
“我对金融是外行,除了金融以外的社会科学领域都可以说是内行,我30年前高考填了服从分配,结果阴差阳错就把我分到财经院校,一错就错了三十年,错成了金融专家。”2010年1月9日,在第十一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唐双宁一席调侃给本次论坛的严肃主题“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带来了一丝轻松。
有谁见过,犯“错”若此的人,近三十年的金融生涯会成绩斐然,众多脍炙人口的金融理论已经让他成了实至名归的“理论达人”—细细数来,诸如监管工作中的“十个统一”、监管理念“四维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国有银行改革“三段论”、银行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五项原则”和“五条标准”、银行改革“形似神似论”、金融的十大“水效应”、农村金融“九龙治水”与农信社改革“四棒论”……唐双宁将“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指导理论”的效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心人总善于总结。在这个意义上,唐双宁更像一名学者,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善于旁征博引,主张万物皆通。眼下,他就将自然科学中的“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引申到了经济领域。
就在今年1月初,唐双宁提出了一个“三角形稳定性”经济模式,三个角分别是速度、结构和安全。他认为经济不能大起大落,应把8%-9%作为经济增长的中长期目标;结构是指经济结构,他认为应该从八个方面进行调整,即发展结构、增长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把握发展动态节奏;安全的重点有四:一是通货膨胀问题;二是不良贷款问题;三是财政赤字问题;四是过高的外汇储备问题。
唐双宁重点谈到了不良贷款问题。去年全国银行贷款新增近10万亿,但极不均衡。从月度看,最高的3月份新增1.89万亿,最低的10月份为0.25万亿。从季度分布情况看,一季度增加4.58万亿元,二季度增加2.78万亿元,三季度增加1.3万亿元,四季度新增不足1万亿元,前高后低,起伏过大。
“我们应当认识到,银行信贷同宏观经济紧密相连,具有典型的‘潮水效应’。许多放款时认为很好的项目,由于宏观形势的变化,会成为不良贷款。当然,由于宏观形势的好转,有时不好的项目也会变为好的项目。” 唐双宁分析,上世纪90年代初,一年多时间的经济过热,带来的是十年的不良贷款艰难处置,国家通过剥离、注资等手段先后拿出2万多亿元资金,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是1997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资本金;二是1999年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4万亿元不良贷款;三是2003年以来数千亿的银行改革成本(有多种计算口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必要成本,但这个历史的教训应当认真汲取。”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只有在速度、结构、安全上构成三角形关系,才能在稳定中发展。这个理论,面面俱到,是这位有心人多年观察总结所得。
诗书话
有心人似乎总是不缺诗书情怀,唐双宁就特别善于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阐述复杂、枯燥的金融问题。
他曾用水来比喻金融的本质,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在2006年的一次金融论坛上,大多数演讲人都照例用大量的数据、经济术语分析金融问题,随后唐双宁步履轻盈地上台,不紧不慢地拿出了讲稿,听众原以为又是一番循规蹈矩的金融洗礼,孰料他一开口竟是“老子曰:上善若水”,他朗读了一篇自己的散文《金融如水》,将金融比喻成万物之源,“金融之水,既如处女般之温柔,又如野兽般之凶猛。”全场因此掌声不息,后被数百家网站转载,影响深远。
这篇文字小品,寥寥千字间揭示了金融的本质,如积累财富的“蓄水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调水效应”;改善经济地区化、两极化等结构不平衡的“引水效应”;改变金融主体多元化的“汤水效应”;灾难滔天、传导风险的“洪水效应”;涨潮时覆盖暗礁、混水摸鱼,而当退潮时问题全部浮现的“潮水效应”;各种操作风险和贪污腐败带来的“污水效应”;不良资产处理不当造成利润流失的“漏水效应”;不良资产剥离带来的“净水效应”;以及采取合理监管和从根本上治理的“治水效应”。
唐双宁通过这样一篇文章清晰地指出了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各种暗礁、隐患,“金融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金融之水管理不当,发起水来其势汹汹。”
事实如此,金融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金融之水自然需要水坝。唐双宁认为,金融之水如果调控不当,将会像洪水一样冲堤决口,给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大危害。若不及时采取“大禹治水”的治本之策,金融之水的“污水效应”、“漏水效应”,必将引发可怕的“洪水效应”和“潮水效应”。
不独《金融如水》的精彩,唐双宁还曾于2006年赋诗表明他对银行改革路径的战略性思考,这两首诗歌同样流传甚广:
“房杜从来不可分,谋断戮力亦同心。不是后来藩镇乱,如何马嵬断香魂?”
“关张诸葛不宜分,鼎立皆仗士若云。西蜀奠基赖三顾,东吴毁盟怨征亲。高祖有恨封王事,姜维无悔归汉心。早遵长沙贾太傅,何必七国乱到今。”
他以诗表明态度:“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在现代金融体系建设中作用密不可分,可以共同以资本形式参与银行业的重组改造,并在其中发挥作用,但鉴于银行机构已经基本饱和,不宜过多新设。”
斗转星移,2007年6月,出于工作需要,唐双宁从银监会副主席调任光大集团董事长。“在机关昂首挺胸做公仆,否则没有权威;到企业猫腰低头当主人,否则没有钱赚。横批:大致如此。”对于身份的转变,他用上述对联表达了其心态转变,可谓恰如其分。
改光大
从金融官员到银企高管,唐双宁面临的挑战不止于自身角色,光大本身的改革也是如此。
但光大的改革,并非坦途一条。由于历史原因,光大集团所属企业数量众多,改革错综复杂。唐双宁曾笑称:“光大集团好比‘联合国’,联合国由100多个国家组成,光大集团也由100多家公司组成,我是光大集团这个‘联合国’的‘联合国秘书长’,而光大银行是‘联合国’中的‘美国’。”
而这个“联合国秘书长”果然出手不凡。他上任约50天后,光大集团重组的方案就获得国务院批准。四个月以后,中央汇金公司入股,光大银行踏上了另一征途——准备上市。
改革最难啃的骨头是重组,回头看来,这一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从改革方案的获批,到新老股东“缩股之争”的解决,能言善辩的唐双宁也是煞费苦心。
2007年11月底,光大银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表决中央汇金公司入股光大银行的重组方案。方案能否通过,是光大银行的重组能否顺利启动的决定性因素。否则,竹篮打水,必须从头再来。
但当时重组的方案极为苛刻。当时光大银行法人股市场转让价将近8元,而汇金以每股1元的低价入主光大,老股东有着诸多抱怨和不解,因为当年他们是以接近2元的价格参股的。
于是,唐双宁亲赴广东,拜访股东和大客户,进行“游说”,试图化干戈为玉帛。
“现在海面上是狂风暴雨,大家不要介意谁多喝了一口水少喝了一口水,最重要的是要把咱们这艘船平平安安地驶到岸边去,这样大家才能都分到水,否则都得死。”唐双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损皆损”的道理,渐渐让股东们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
另一方面,唐双宁也与汇金充分沟通,汇金公司后来在一些关键条款上也做出了一定让步。比如,同意老股东暂不缩股,根据当年盈利弥补历史亏损的情况,再考虑是否在汇金入股后新老股东同时缩股。
所谓时不我待,“再好的种子也要在春天播种,如果放在秋天,种子再好也结不出好的果实。” 唐双宁用简单的比喻阐述时间的紧迫性。
老天不负苦心,最终,汇金的入股方案以超过90%的股权比例高票通过。
冲上市
春华秋实。履职光大两年半的唐双宁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截至2009年底,光大合计总资产达到1.3万亿元,全年合计实现税前利润208亿元,基本化解了历史包袱;主要企业光大银行经营业绩持续向好,资产总额达到1.2万亿元,全年实现税后净利润76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到1.25%,拨备覆盖率提升至195%,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0%以上。
光大方面介绍,在过去的2009年,光大银行取得了成立17年来的最好业绩,弥补了历史亏损,五年来首次分红,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显然,经过改革重组,光大银行目前已经基本具备了上市条件。
按照唐双宁对光大银行改革“三大战役”的提法,光大银行改革的前两大战役已告捷,眼下唐双宁正带领他的团队向着第三役—上市进发。
事实上,2010年伊始,唐双宁就马不停蹄地忙于与同样能言善辩的投行谈判,为光大银行上市做最充分的准备。光大银行行长助理刘珺日前在长安俱乐部也向本报记者表示,光大银行今年应该可以在A股上市,暂不会在H股上市。
光大的IPO之路其实在2009年已经开启。
就在去年8月18日,光大旗下的光大证券继中信证券后成为7年来首家通过IPO上市的券商,这是光大改革重组的阶段性成果,历经三年磨砺,终于如愿以偿。
早在2006年,光大证券就成立了上市工作小组,而在提交IPO方案之前,光大证券曾有过借壳上市的计划,并多次“相亲”,包括宁波富达、轻纺城等,却难以修成正果,最后确定了IPO方式。
上市前夜,当记者问唐双宁,如何看待光大证券上市前市场大跌时,他引用了苏东坡的词句来表示要处乱不惊:“匹夫见辱,挺身而出,拔剑而起,此不足为勇也!”
从容与耐心总有回报,光大证券上市后业务很快更上一层楼,比如经纪业务,目前已拥有86家营业部,2010年1月获准新设5家,其中上海2家、广东2家、福建1家。而根据国信证券的调研,其投行业务方面已实现重点领域大项目突破公司保荐人数量较上市之前增加30%;有望成为融资融券第一批试点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光大集团的金融控股平台也渐渐实至名归。经过唐双宁这双神奇之手,光大集团会在完成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公司上市的基础上,通过兼并收购,扩大业务规模,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皆备的局面。
而混业最担忧的是防火墙问题,唐双宁也早有打算,光大集团通过设立中国光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金融和实业之间建立了防火墙,通过成立光大金控资产管理公司,进一步充实了金融业务,提高了集团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成立股权管理部和战略规划部,加强了金融控股集团的股权管理和战略规划能力。
全局观
政治家需要责任意识,金融家亦如是。这一点,唐双宁算是领悟到家了。
在2009年12月央视的一期《对话》节目中,唐双宁领到一块小白板,让他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建言献策,他郑重地写下了:不要忘记责任,不要忘记全局。
早在2007年一次论坛上,唐双宁发表了《金融家应当树立的八个意识》的演讲,也谈到了金融家应当树立全局意识,当时其演讲就博得了满堂喝彩。
他认为,金融是很重要的一项经济工作,同时金融又是全国大棋盘中的一枚棋子。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能就金融论金融,应该站在全局看金融。全局是森林,金融是树木;全局是高山,金融是抔土。金融家不能不要树木、不要抔土,但也要或者说更要看到森林、看到高山。
时至今日,经济增长已经顺利超过8%,结构调整是面临的当务之急。唐双宁认为,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在金融领域,则突出地表现为城乡金融的二元化。
具体而言,相对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七大矛盾”,具体表现为“八个不平衡”。“七大矛盾”是指“大问题”与“问题大”的矛盾;“贷款难”与“难贷款”的矛盾;资金总量多与支农渠道少的矛盾;商业金融市场化运作要求与政策性扶持的矛盾;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增多与金融品种不足的矛盾;现代金融企业管理要求与农村金融体制机制落后的矛盾;农村金融快速发展要求与目前员工低素质状况的矛盾。“八个不平衡”则主要表现为:改革进度不平衡,资金投入不平衡,网点覆盖不平衡,业务发展不平衡,风险程度不平衡,人员素质不平衡,管理水平不平衡和经营环境不平衡等。
因为唐双宁在银监会副主席职位上时分管了多年的农村金融、城市商业银行等重要工作,对此已经有深刻认识,所以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他提出了“九龙治水”的设想。
“水”即资金,他建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继续发挥支农主渠道作用;农业银行要以县域为主,上下辐射;农业发展银行要扩大业务范围,开办对贫困县基础设施和农民种养业贷款;邮政储蓄银行信贷服务对象大部分要面向农村;鼓励其他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到农村设立机构,发展业务;支持民间资本到农村投资,开办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外资到农村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发挥财政资金的补贴引导作用;发挥直接融资对有效益涉农项目的支持作用。
在唐双宁看来,银行的资金,就像一江春水一样,要往需要的地方流,农村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