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秋风:贫富分化的历史考察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秋风
2010年06月23日10:30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请勿转载)

  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商人与官员勾结,几乎成为历史的常态。这种局面既导致官员腐败,也导致中国的经济活动带有强烈的腐败气息

  中国似乎还没有走出两千年治乱循环的宿命,因为导致这种循环的贫富分化正在今日重演。我们不妨以汉

初历史作为镜鉴,略作考察。

  周人建立封建制。封建制下,土地在“王有制”的名义下存在着复杂的多重产权,在同一块土地上相互关联的人们形成一个共同体,休戚与共。在这个共同体内,确实存在贵贱之别,而贫富差距并不十分显著。

  到战国时代,封建制瓦解,形成“王权制”。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平等,均可在社会结构中自由流动,土地也可以自由买卖,中国出现了市场制度。此时,社会中贵贱之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贫富分化。汉代初年,董仲舒就曾敏锐地观察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事实上,并不是市场制度本身造成了贫富分化,而是因为市场制度运转的制度环境存在问题。市场制度的正常运转需要合理的政治、法律制度作为基础。最重要的是,权力必须受到有效约束,不至于变成某些人掠夺他人的特权。若能做到这一点,市场的内在机制将会让财富在人群中间相对均衡地分配,不会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这一点,在现代欧美国家普遍可以看到。

  但在中国皇权制时代,法律与政治制度经常无法做到这一点,这样,财富的配置过程必然受到权力的扭曲,掌握权力的人所能得到的财富异乎寻常地多,没有权力的人应得的份额则被侵夺。权力会让正常的贫富差距,变成严重的贫富分化——这始终是传统社会无法解决的严重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

  刘汉统一,为市场制度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司马迁说:“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统一的全国大市场首告形成,人民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对土地、财产等具有较为完整的私人产权。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因而,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馀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伯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文景之治”。然而,就在这繁荣背后,社会关系正趋于紧张,其关键即财富分配的不公平。《汉书•食货志》说:“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班固已经指出了财富分布不均的根源:权力介入经济过程。

  首先,在皇权没有得到有效限制的情况下,政府倾向于给民众施加沉重负担,从而导致民众在社会财富分配中所占比例下降。农民的负担主要有二:力役和租税。董仲舒说,秦汉之间,农民的负担有:“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如此沉重的负担会让有些农民无法承受。有些人可能因为交付不出政府租税,而被籍没为“官奴婢”;有些人则宁愿把自身出卖为奴,成为强宗大户或者商人的私奴婢。但这样一来,在土地上的纳税人数目减少,税负就更快地集中到仍然在土地上求生存的农民身上,他们的负担越来沉重。

  其次,由于人民的权利缺乏基本保障,官僚可以利用权力占有土地甚至人民,因而在政府财政收入之外的社会财富总额中,特权阶层所占比例畸高。比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了汉高祖于开国丞相萧何之间的一桩故事: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彊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所以令相国自谢之。

  庶民向高祖控告萧何借助权力低价强买庶民土地。高祖对此并不在意,反而认为,萧何这样做是有利于商民。可以想见,当时这种情形相当严重,因而董仲舒在“天人三策”第三策中建议汉武帝发布命令,禁止官吏从事营业性活动。但可以想见,这样的政策几乎不可能被官员们认真执行。

  第三,官员也会与商人勾结,导致民间财富分配严重失衡。这里的“商人”其实包含了工商业,如司马迁所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这是因为,商人的资本比较雄厚,人的创造性在这些产业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因而利润率要高于农业。同时,在当时的税制结构下,商人的税负低于农民。不过,商人快速积累财富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似乎是商人更容易与官府勾结。因为商人的组织化程度更高,有条件收买官员。商人们甚至可以收买丞相:

  相国(萧何)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原令民得入田,毋收,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

  萧何与商贾之间似乎存在密切关系,萧何很可能收取了商人钱财,为商人游说。这一点让汉高祖相当警惕,他担心萧何与商人之间过分密切的关系会损害皇权统治,因而不惜把萧何下狱治罪。不过,通常情况下,如果官员与商人的勾结尚未达到这种地步,皇权通常不会干预。

  这样,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商人与官员勾结,几乎成为历史的常态。这种局面既导致官员腐败,也导致中国的经济活动带有强烈的腐败气息。权力与财富结合的最严重后果,则是财富在全社会的配置失衡,商人与农民境遇严重分化。

  商人在获得巨额利润之后,通常会立刻转而购买土地,所谓“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其实,用现代经济学来分析,商业利润流入乡村,农民出售土地可以获利,并且自己也可以变成工商业者,因而农民整体上也可以从商业性土地兼并中获利。但是,假如商人的财富本身就部分地来自与官府、官员的勾结,那商业资本进入乡村土地,也就把强势资本带入乡村。加上商人也可能借助官员的权力强迫农民进行买卖,农民的财产的价值就可能被低估。

  总之,到汉武帝时代,虽然社会相当繁荣(胡玫女士好像对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大加赞美),但在繁荣背后,社会已经陷入严重危机。这似乎是中国的永恒悲剧:繁荣总是以衰退和动乱的陡然到来而终结,人们似乎从来没有享受到令人安心的繁荣。不论是贞观盛世还是康乾盛世,都以悲剧告终。因为权力始终没有受到控制,而权力与资本的特权式结合,正是繁荣的终结者。

  (作者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秋风的微博

  秋风的其他专栏文章:

  秋风:富士康现象背后的血汗全球化

  秋风:期待企业家的道德觉醒

  秋风:中国模式已经终结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