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大势观察

张茉楠: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外汇储备吗?

来源:搜狐财经
2010年07月15日16:58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综合考虑进口用汇、外债偿还用汇、外商企业未出境利润、国企境外投资用汇和应对资本异常变动预留安全用汇等几大因素,目前中国动态外汇储备基准规模维持在8000亿美元左右是合适的

  6月份,我国月度出口值及进出口总值,均刷新2008年7月的历史纪录,创历史新高。其中,6月贸易顺差达200.2亿美元,高于5月的195亿美元和4月仅16.8亿美元的顺差。这导致外汇储备快速积累,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4543亿美元。

  就外汇储备而言,一方面其规模不断累积,已经相当庞大,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为其寻找合适的出口和安全流向。中国似乎陷入了一个对外金融资产循环的怪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对外金融发展出现了三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一是从一个外汇短缺大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二是从一个吸引外资大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净输出国;三是从对外债务国转变为全球第二大对外债权大国。这些变化一方面对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方式和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债权国,却常常面临不成熟债权国的种种困境。中国的出口鼓励政策和结构性原因,导致经常项目长期保持顺差,而我们的引资优惠政策又导致资本项目顺差。双顺差意味着一方面中国以高成本输入资本,另一方面以低收益输出资本。换言之,双顺差使中国遭受了严重的福利损失。

  美国财政部日前公布,截至2009年年底,全球外汇储备规模已增至8.1万亿美元,而中国的外储增幅全球最高。报告称,从2009年2月起,几乎所有外汇储备的主要持有经济体都恢复增加储备。中国在去年2月至12月间增加了4871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幅为任何其他国家的六倍以上。占全球三成以上的外汇储备规模,不仅是中国对外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保障,更是中国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筹码。

  但是,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已经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损害经济增长的潜力。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这种状况不利于一国自身经济的增长。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超常增长持续下去,经济增长潜力必将受到影响。

  其次,外汇储备资产存在货币错配和负财富效应。从2000年到2009年,10年间中国人均外汇储备从130美元上升到1772美元,人均外汇储备占人均GDP比重从13.7%一路攀升到48.8%,外汇储备已经构成中国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不成熟的债权国,中国无法以其自身货币进行放贷,大量贸易顺差带来了货币的不匹配和储备资产贬值的风险。

  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估算,中国外汇资产的国外收益率(主要是购买美国国债或存放于外国银行)一般在3.5%左右。国内投资的收益率可按多种指标估算,除了央票收益率外,还参照中国资本回报率、工业资金利润率、工业资金利税率以及其它资本收益率等。如果以国家外汇管理局与央行公布的数据为基础,测算2005年至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的福利损益,可以发现,除了央票收益率为正外,其它均为负值,这种福利损失就是外汇资产积累过度下的机会成本。如果外汇储备使用错配,每年将损失上万亿的机会收益,中国作为债权国,却产生了负财富效应。

  第三,增加货币管理难度,削弱宏观调控效果。在我国现行结售汇体制下,央行负有无限度对外汇资金回购的责任,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大。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不仅从总量上制约了宏观调控的效力,还从结构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外汇占款比例不断提高导致了央行冲销操作的空间变小,央行会透过提高存款准备金要求、发行央行债券或两者兼用,去“冲销”这些额外的结余以遏抑货币增长,因此,冲销的成本相当高昂。

  此外,庞大的外汇储备不但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严重冲击,其自身管理也存在重大风险。当前外储的使用是一个分散的货币结构组合:既考虑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外债、直接投资等对外支付的结构,也参考了全球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既有政府类、机构类、国际组织类投资产品,也有公司类、基金类等资产,包括通货膨胀保护债券、资产抵押债券等各类品种。在众多资产中,中国外储不断向主权货币国家的政府债券倾斜:在全球主权债务危机形势最严峻的情况下,不仅两度大幅增持美国国债,5月更是加快了购买日本国债的步伐,而近期正逢欧洲国家债务融资高峰期,中国又在积极购买这些国家的债券。债务国家财政堤坝的巨大缺口和庞大的债务正吞噬着本国经济,也绑架了中国的国民财富。

  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金融业尚处于金融浅化阶段,在人民币没有国际化,在中国尚未建立起真正强大的本土金融市场之前,中国应该适当降低外储的规模,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从规模上看,根据我们的测算,综合考虑进口用汇(国际经验数据约为5到6个月进口用汇)、外债偿还用汇、外商企业未出境利润、国企境外投资用汇和应对资本异常变动预留安全用汇等几大因素,目前中国动态外汇储备基准规模维持在8000亿美元左右是合适的。而从结构上看,我国外汇资产大多集中在政府手中,民间外汇资金蓄水池有限。我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占全部对外资产的2/3(日本只有1/6),这样的结构不利于各类主体多方向多渠道地使用外汇资金,也不利于各类主体多方式多路径地将外汇资金输出,更加大了外汇储备的管理风险。因此,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对此做出调整,尽快建立发达的本土金融市场,扩张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理顺投资与储蓄不畅的转化机制,通过增加国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实现财富重整,进而实现“藏富于民、藏汇于民”,巩固债权国的形成基础,同时提高国民的财富效应。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张茉楠的微博

  张茉楠的其他专栏文章

  张茉楠:最大债权国与最大债务国的对话

  张茉楠:警惕美国的“国家出口战略”

  张茉楠:美国二轮“次贷”危机来袭?

  张茉楠:美债是美国维持金融霸权的工具

  张茉楠:外储管理改革需要早作打算

  张茉楠:G20重建货币和债务体系任重道远

  张茉楠:中国经济新增长需要整体布局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