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开放民间资本看得到、摸得着、安全可靠而又能保值增值、能抵抗通货膨胀的投资品种和渠道,或能治本。这需要反思我们的政策取向——对民营企业行业准入,以及不管企业死活的行政干预
国庆期间和几个70年代初出生的朋友小聚,大家看着自己孩子们的幸福生活,不觉聊起自己艰涩的童年。其中一位湖北的朋友,讲到自己七、八岁的时候在街上捡到了五元钱,面对这么一笔巨款,数夜难寐。
曾几何时,中国好像漫天飞满了钞票。似乎没有人知道中国人怎么突然那么有钱,房价是越调越高,而且越高越有人买。排队买房就像排队买《阿凡达》电影票一样,还得提前搬个椅子通宵达旦排队等开门。
2009年春节晚会,经过一年房价飞涨痛苦折腾的国人过了一个“祥和”的春节,有好事者将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改编成《楼市春晚》,迅速窜红网络。当“老虎队”唱着“炒房者乐园”,当“赵肿”和“土地菊菊长”演绎开发商和贪官的深厚友谊时,或许大家还觉得好笑,但最后一曲“难过春宵”唱起“难过今宵,无论天涯和海角,神州万里房价高。……共祝愿,房价调。”配以很多体现世态炎凉的照片,很多人不免潸然泪下。
诚如《楼市春晚》“祝愿2010年楼市继续暴涨”所言,2010年的楼市继续高歌猛进。所有信赖政府调控楼市能力的善良百姓,再次被楼市无情地嘲弄了一番。两会才过两天,全国人民还在学习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领会“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的精神。共和国的亲儿子们(央企)就在望京拍下“地王”。其后全国楼市继续高歌猛进,直至引发九月底的“二次调控”。
本次各地的调控政策,很多都直接限制居民的购买套数。如深圳,计入现有房屋的情况下,本地居民每个家庭限两套;非本地居民有一年社保的,每个家庭限一套;非上述两类情况禁止新购住房。
这让我想起大禹治水的故事。当尧之时,洪水肆虐,尧命鲧去治水。但鲧用共工氏修筑堤防,并逐年加高加厚,直至高达“三仞”,而不疏导河道,水无归宿。虽经九年努力,但终因“功用不成,水害不息”,治水失败,被殛之于羽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房价飞涨的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4.4万亿元,个人按揭贷款8400亿元。个人按揭贷款只占商品房销售金额的19%。且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只包括新房,并不包括存量房。有专业机构据此估计,去年全年新房和存量房的成交总金额可能突破了6万亿元。另据人民银行公布的《2009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09年全年个人消费性住房贷款累计新增1.4万亿元。这意味着6万亿元的交易总额,1.4万亿的新增住房贷款,银行贷款占新房和存量房成交总金额不到23%。这些数据意味着,近80%的购房资金是自有资金。难怪银行每一次压力测试都表明银行抗房地产价格下跌的能力很强,比起7万多亿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小多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房地产交易绝大部分都是投资性购买,因为大家当心货币贬值,因而寻找最安全的投资通道,看得见、摸得着的房子自然是投资首选。但我们一直很疑惑的是,中国真的很富了吗?富到我们的房子比美国还贵,但大家仍然趋之若鹜,自掏腰包,排队购买?
美国人因为无限度地贷款买房导致了信用危机,最终促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但中国肯定不会因为房贷引发危机,因为中国人买房根本就很少贷款。
但中国民众真能忍受这样的房价吗?我看未必。
笔者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几年来,真正体会到了“汹涌的资金浪潮”。仿佛从地底下冒出来无数的股权投资基金,对动辄数千万上亿的股权投资,10倍、15倍直至18倍PE,一路推高投资价格。而且很多基金甚至违背投资的基本准则,为取得项目,省略基本的审慎调查程序。
自有资金投资高价房产和狂热的股权投资,这些现象毋庸置疑地说明,30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巨大的民间财富。而面对通货膨胀预期高企,资金都在寻找安全的保值和增值途径。蔓延全国的资金洪流,仿佛就是尧时的洪水,面对贬值的预期,资金都在左冲右突寻找出路,如果我们也像鲧一样拿“息壤”来堵,恐怕伤害的就不仅仅是楼市了。
鲧死后,舜命令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大禹没有采取他父亲的方法,而是改为疏通河道,历时十三年,终于平息水患。
就像鲧治水措施,现在整治楼市措施也许短期内能起效果,但关键还是要疏导资金流向,开放民间资本(或民营企业家)看得到、摸得着、安全可靠而又能保值增值、能抵抗通货膨胀的投资品种和渠道,或能起到治本的功效。而这需要反思我们的政策取向——对民营企业行业准入,以及不管企业死活的行政干预。据10月6日《东方时空》报道,浙江瓯海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目标而任意强制拉闸限电,导致民营企业遭受无妄之灾,设备损毁、违约索赔。瓯海的做法绝对不是个案,这样的政策环境,投资实业远没有投资房产来的安全可靠,又如何疏导资金流向!?
(作者系北京领优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曾令尉的其他专栏文章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