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1日公布的9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9月份同比上涨3.6%,创下年内的新高。虽然不断走高,但在专家看来,CPI将在短期内见顶。但随着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流动性的泛滥,国内中长期都将有较大的通胀压力。
数据显示,9月份食品价
格同比上涨8%,位居CPI各分类指标之首。而1-9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幅度也在6.1%。夏季洪涝灾害影响蔬菜生产、运输以及生猪供应,从而导致蔬菜、鸡蛋、猪肉价格继续上涨,同时近期国际市场进口大豆、食糖等价格上涨也推动了国内食品价格上涨。3.6%的CPI涨幅也意味着,中国“负利率”的局面已维持8个月。即便是在20日央行加息后,CPI涨幅也依然高于2.50%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和3.25%的2年期存款利率。
“央行意外加息表明,通胀问题和资产泡沫忧虑已逐步被提上议事日程。”澳新银行经济学家刘利刚认为,“不断上升的CPI数据,也在很大程度上使目前已经存在的实际负利率问题更加明显。”
事实上,央行在9月份经济数据出台前突然宣布加息,也宣示了管理层抑制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决心。而在人民币面临较大升值压力、外围国家大多奉行“零利率”、短期资本大量流入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宣布加息确实需要很大的决断力。
交通银行(行情,资讯,评论)金融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随着前期灾害影响减弱、交通恢复正常和节日因素消退,同时在政府重拳打击游资炒作和积极调控库存储备等因素影响下,未来猪肉、蔬菜、粮食等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将受到抑制。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等受访专家认为,随着季节性因素造成的食品短期供给冲击逐渐消弭,以及下半年因基数值逐渐走高,翘尾因素正效应逐渐消退,将推动CPI见顶回落。
虽然短期内物价可能见顶回落,但从长期来看,国内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在CPI的各种影响因素中,食品价格就是其中重要一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指出,食品价格特别是农产品(000061)价格的上涨相对于其它产品而言,具有更大的“惯性”。“一旦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上涨之后,很可能出现持续上涨。”刘元春说。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农产品涨价虽然主要是由洪水、干旱等灾害性天气造成,但劳动力成本和服务价格的上升也将是食品涨价的长期驱动力。总体而言,今明两年我国中国不会再回到前两年的低位,可能保持在3%略高的水平上。
流动性过剩以及境外热钱的流入也将是推涨国内通胀压力不可忽视的因素。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熊鹏表示:2009年以来货币信贷天量投放将对整体物价水平产生滞后推升作用。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贸易顺差,加上欧美发达经济体纷纷预热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热钱加速流入也将加大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