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最专栏

冯增俊:教育创新是解决内需不足的关键

来源:搜狐财经
2010年11月15日09:08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请勿转载)

    应当像投入基础措施一样投入教育,把专业镇、专业职校、产业发展以及行业链都连接起来,重点投入,建设新的发展模式

  10月27日,国家发布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书,第一次把“扩大内需”作为专项单列,作为促进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

  所谓“内需”,指的是投资与消费。近5年来,投资达到GDP的50%,但消费却越来越疲软,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徘徊在40%上下,2008年居民消费为38.3%,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经济快速增长,内需特别是社会消费却日益萎缩,似乎中国人只干活不消费,只生产不享受。内需不足,使中国经济日益依赖出口,低价甚至亏本也要出口,以维持继续生产,大量出口形成的回笼外币,造成庞大的外汇储备和国内通货膨胀。更有甚者,这种依赖型的出口主导经济,极易被外商压价,同时又极易被人作为低价倾销遭起诉。由于中国目前缺乏自主稀缺品牌,出口的大多是普通产品,因而在这些贸易摩擦中常被认为影响了该国经济而败诉。因此,中国每次经济危机来临都强调扩大内需,但却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扩大内需,说到底就是扩大民众的消费能力,无论是兴建铁路、水电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引导消费形式和结构,都依赖民众的消费水平提高。但是中国的扩大内需绝非想象的鼓励买东西那么简单,纵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历次经济危机,都曾大力推进扩大内需,但唯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高校扩大招生,真正起了一定的作用(后因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被停止)。

  从历次扩大内需中可以看到三个事实:一是必须把重在引导和鼓励消费的传统扩大内需,转变为创造高收入能力以达到高消费,特别是激发高科技新能源消费的新型扩大内需。要实现这种转变,除了继续推进相关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外,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内涵,已成为影响中国扩大内需的根源性问题,从教育入手是扩大内需的必要条件;二是传统教育模式是导致高校扩招失利、从而使扩大内需成为一次短暂的难以为继的关键原因,改革和转变教育模式是启动教育推进扩大内需的根本;三是历次扩大内需表明,变革教育强化人力资本已成为关键要素,否则这些扩大内需的举措,很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诸如城乡差异等发展问题。

  为此,除了改革分配政策,提高工资水平等措施外,要确实推动下列改革。

  第一,要转变单纯消费型的扩大内需,而是在强化人力资本、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下推进扩大内需。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投资教育比投资基础设施的回报率还高,因此要建立以教育为基础的强国战略体系,确立重点投资和发展现代教育的投资体系。

  第二,扩大内需必须关注教育,必须积极推动教育的现代转型。现代经济是以发展现代教育、培养大批经济需要的人才为基础的,也只有这种人才才可能真正带动内需扩张。只有高水平、有实力的就业者,才能真正带动消费,他们是使用汽车、高速公路和高科技的中坚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从“靠民众拿钱读书扩大内需”到“实行免费高等教育,推进真正的扩大内需”的转变。

  第三,真正解决农村消费力低下这一瓶颈问题的根本要素也是教育。只有通过转变教育模式,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学校和培训课程,使农民具备从事高技术水平工作技能,获得稳定持续提高的收入和完善的劳动保障,方可使用高科技产品,推动更高更多的消费,形成最大的内需空间。

  第四,中国一般民众消费力低多半也与教育相关。现行教育以应试考学唯谋学历为最大特点,造成学生倾向机械学习书本知识,忽视甚至排斥基本职业技术技能学习,形成依赖性求职倾向,缺乏基本的创业技能和激情。因此,推进“技能立国”战略,变革应试教育以背书升学为目的的课程,实施全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民众职业水平,使中学以上的毕业生都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技能,也是推高内需水平的重要策略。

  不久前,中科院一项研究指出,中国近20年来的经济主要是房地产经济,随着教育发展,大量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在交通、住房、环境、就学、供水等方面压力下引起中国主要城市的三次重大组团,代价越来越大。大量涌入的人口不仅致使房价飙升,房奴剧增,也由于越来越多缺乏创业能力的高学历人口造成就业日益严峻,导致城市丧失消费力。在这个意义上,转变教育模式,重点发展技术技能教育,既是推动农村发展,留住和吸引人才到农村,从而也是达到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实现扩大内需中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第五,积极推进现代教育变革,是提升中国内需力的关键要素。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创立起一种服务经济、注重自主创新、培养未来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教育体制。教育是现代经济的基础,也是全面解决中国历来民众素质低,不能吸收新科技、推广新工艺而沉湎于落后生产水平状况的关键要素;教育的变革可以使农民获得知识和技术,建立可吸收新科技技术的生产体,产生出运用高科技装备的强大内需;教育也可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走出农耕时代的耕作方式,发展大农业下的新农村,由此改变无限膨胀的巨型城市弊端,为中国展示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巨大内需力。

  当然,产业结构的转变,鼓励优惠消费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实施现代教育变革则是根本,应当像投入基础措施一样投入教育,把专业镇、专业职校、产业发展以及行业链都连接起来,重点投入,建设新的发展模式。那时候,中国扩大内需的目标就能实现,中国经济就能进入城乡协调发展、不卖亏损货、自主创新品牌为主,大量减少贸易摩擦的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作者系教育学博士,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院教科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副会长,广东高等教育学会比较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有比较教育、教育现代化、教育人类学等。)

  冯增俊的微博

  冯增俊的其他专栏文章

  冯增俊:到了再喊“教育救国”的时候了

  冯增俊:走向大国的伟大教育创新

    冯增俊:教育创新请从批判封建开始

    冯增俊:“伟大复兴”始于教育创新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搜狐财经

963粉丝

关注

转发到微博

已转发1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