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最专栏

曾令尉:通胀蔓延,怎一个“干预”了得!

来源:搜狐财经
2010年12月09日09:02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尽管关于本轮物价上涨,各路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政府各项组合政策的关键之一,就是要让消费者从心理上减轻对通货膨胀的恐惧

  房地产二次调控引导出各地纷纷出台“限购令”,限制居民购买房子的数量,令很多城市的房产买卖来了个急刹车。相应的,十月份的股票市场却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行情。专家解读为房地产新政堵住了过剩的流动性向房市流动的通道,资金流改道流向股票市场。

  但遗憾的是楼市问题似乎并没有解决。媒体报道,深圳出台“限购令”导致周边县市价格快速上涨。笔者相信,在超级大盘股的上涨拉动下的股指上涨,应该不会是炒楼资金为主做的。因此,楼市政策限制了需求,但能否真正限制房价上涨的动力还需观察。

  但就在房地产“购买”干预还在陆续开展之时,消费品价格“干预”又不期而至。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物价调控出台了包括“必要时对重要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等多项措施。

  现在打开电视,不少新闻频道都在报道本地价格管理措施。而不论财经频道还是生活频道,也都在讨论物价上涨背景下讨论如何省钱过日子。好几家电视台的“省钱达人”类节目,都在教大家如何在通货膨胀的现实下省着用钱,包括租赁儿童玩具、租赁家居耐用品、网络购物等等不一而足。而仅仅一年以前,为了鼓励“内需”,电视节目里主要是鼓吹的如何向美国人学习消费,不要再死抱着勤俭持家的“陋习”了。

  回顾这几年的日子,中国人仿佛过的特别不平静。不知是媒体传播新闻的速度快了的缘故呢,还是我们的生活真的变化那么快。网络上曾经有过一个调侃“新闻联播”的段子,说“最后10分钟,外国的情况都很糟糕”。现在看来,国内的生活仿佛也变得“很糟糕”了。

  当我们还在回味2007年 “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你可千万要跑赢CPI”的时候,我们才发现,2007年的“美好时光”(相对物价)居然已经是那么遥远。

  因为职业关系,笔者很深刻地体会到物价的涨跌。其中对蔗糖和棉花的价格波动尤有感悟,恰好这两类产品也是本次物价上涨的焦点。

  2003年,我在云南做蔗糖企业的并购整合。当时蔗糖的价格是每吨2000元左右,刚好在企业盈亏的平衡点附近,很多企业都亏损,给了我们一个并购整合的机会。并购工作完成后,蔗糖的价格就象蔗竿一样节节升高,2006年初达到每吨6000余元。此后虽然价格屡有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向下走的,直到2008年底达到价格谷底(每吨2700余元),随后又开始价格回升。2010年6月,糖价开始发飙, 11月上旬居然摸高到了每吨7000多元。

  同年,我还调研江苏和四川的两家棉纺企业。当时棉花价格也是一路上涨,2002年9月到2003年8月棉花年度的棉花价格指数,平均为每吨近12000元,较上一棉花年度上涨40%。但2003年新棉上市后,棉花价格再次暴涨,迅速突破16000元/吨,媒体用“登峰造极”来形容疯涨的棉花。我考察的两家企业因为库存政策上的差别,造成了冰火两重天的经营状况。此后虽没有特别去跟踪棉花价格,但当看到2010年8月,新的棉花年度开始后一路飙升的棉花价格,尤其是11月上旬棉花价格达到每吨33680元的时候,我的确感到非常震惊。不知当初说棉花价格“登峰造极”的人此时作何感想!

  显然,蔗糖和棉花价格暴涨正在传导到下游相关产业,而这些产业直接牵涉到的就是老百姓的衣食,何其敏感!记得2003年我们做“棉花——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链研究时,推断当时的棉花价格导致棉纺企业的平均成本增长了20%,终端产品的相对价格增长应在30%以上。这次棉花采购成本在2003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一倍多,恐怕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更大。

  在这样的物价形势下,百姓的消费信心何来?难怪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11月17日发布的中国消费中信心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4,比二季度下降了5点,在连续五个季度后首次回落。

  前段间,某经济学家在微博上说,为了缓解消费品价格上涨,国家可能会再次放缓对房地产的调控,毕竟相比较“住”来说,“衣食”还是更重要的。虽是一家之言,但看看最近的楼市、股市和消费品,如果真是这样“按下葫芦浮起瓢”,百姓生活困境将情何以堪。

  笔者认识一位特立独行、专门做ST的成功股票投资者,他认为“股票市场是以基本面为基础的心理博弈,研究技术形态,就是研究博弈心态在具体市场和具体股票上的表现。”我觉得把这句话放在现在的通胀预期管理上也是通的。尽管关于本轮物价上涨,各路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求推动、成本推动、投机推动、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内因推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外因推动,各执一次,众说纷纭,但政府各项组合政策的关键之一,就是要让消费者从心理上减轻对通货膨胀的恐惧。而在这方面,尤其要管好公共产品的瞎起哄。一直以来,涉及国计民生的垄断企业(比如油气企业)在引导居民看高通货膨胀预期方面总是起着“急先锋”的作用,是有悖其使命和责任的。而这恰恰应该是政府最能控制也是最应该控制的。

  (作者系北京领优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曾令尉的其他专栏文章

    曾令尉:50倍PE,股市楼市谁安全

    曾令尉:二次调控下的楼市能稳吗?

    曾令尉:从国美之争看公司治理理念

    曾令尉:民营企业到底该不该上市?

    曾令尉:股市火实业凉 “战略收储”并不乐观

    曾令尉:“民富”的宋朝案例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财经频道

447粉丝

关注

转发到微博

已转发1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