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水从一个池塘导进另一个池塘,公募基金就在玩这样的游戏。
2010年,新发基金约154只,募集规模3148亿份,但公募基金的总份额却比2009年末缩水了220亿份。
对于一个总规模为2.4万亿份的公募基金行业,也许有人说,丢失220亿份不值得一提,但实际上,这体现了公募基金的痛楚。
按道理说,2010年新发基金总规模达到3148亿份,公募总规模保有量增加才正常,但实际,有产品的60家基金公司中,28家规模增加了1455亿份,剩余的32家规模缩减了1675亿份。从整个基金业规模总量的流动角度进一步分析看,缩减的1675亿份所代表的持有人,1455亿份去了另外的28家公司,另外220亿份所代表的持有人离场。
公募基金“窝里”斗
谈起公募基金整体份额缩水,有人说,公募基金受到券商、阳光私募的挤压;有人说,公募基金在还2007年的债;有人说,公募基金受到渠道的制约。
如果这些都是原因的话,公募基金并没有从内生因素找突破,而在忙着“窝里”斗。
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有32家公司整体份额下滑,28家份额上升。下滑较多的有交银施罗德、华夏、国泰、申万巴黎等,下滑规模都超过100亿份;上升较多的有易方达、华商、银华、中银、大摩华鑫,超过70亿份。
《投资者报》统计的加权收益率排名前10基金公司,9家规模扩大;后10公司总份额都在萎缩。
从发行产品上看,银华和鹏华2010年加权平均收益率都为负值,但这两家是2010年新产品发行最多的,均有6只新产品,二者整体规模都在扩大。
华夏因股权问题,不能发新产品,加上老产品大多封闭,份额缩水167亿份。
退而结网或是捷径
如果说1998年至2002年是公募基金监管制度不健全、投机盛行、黑幕不断,整个行业处于黑暗摸索的5年;2003年至2007年,证券市场迅猛发展、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基金行业迎来了懵懂增长的5年;那么,经历了2008年市场大跌,备受怀疑的公募基金进入了反思和寻找突破口的5年。
未来,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格局,可能在这5年中重新洗牌。
按照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公募基金未来的竞争最终要形成小众化优势。
产品更进一步细分,也就意味着公司的定位、核心优势(品牌)等将决定着这家公司未来的行业地位,比如说,特定产品领域、量化投资、固定收益、海外投资、创新以及客服等方面的优势。
虽然大多基金公司都在思考未来的战略方向,但当整个市场处于“抢发”的热潮中,各方压力迫使“抢发”的“羊群效应”主导行业风气。
正如2007年时在产品审批难的境况下,公募基金抢“拆分”扩大规模,产生的结果不仅套牢了一批投资者,还造就了一批“大胖子”基金,由于规模太大,而难以操作。
之后,公募基金开始反思,很多公司切实意识到限制规模的重要性。
然而,经过2008年的低迷之后,从2009年,公募基金抢发基金又拉开战场,2009年发行118只,2010年共发行了154只。
这一方面造成了渠道拥堵,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一将难求”的局面。
在很多基金公司产品线较为齐全的背景下,抢在行业重新切分蛋糕之前,适当控制产品发行,静下心来确定战略方向,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投研流程和风控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文化建设,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