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市场大涨,市场未免又要找一堆基本面的理由:CPI下降了?企业利润增长了?资金面宽松了?
找基本面理由是华尔街的习惯,同样也是A股投资者们的习惯,其实也是古往今来所有投资者共同的习惯。大量的经济学教科书则为这种习惯提供了足够的消费品——恰如春田镇的食品商为霍默·辛普森提供了甜甜圈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如果比较一下A股和H股的股价差,就会发现,在上海、深圳交易的股价和香港的价格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异。在2001年股市顶点的时候,A股的股价比H股普遍贵了10倍!4年大熊市以后,两市可比公司的价格转为倒挂,A股的价格约为H股的60%。不过很快,在2007年市场的高点上A股的股价又飙升至H股的约200%。既然A股与H股的价差在历史上能有如此大的差异,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对这个差异视而不见,或者将其笼统地归于“投资者思想不同”,然后在分析市场的时候继续只谈价值投资呢?
有人也许会说,现在恒生AH溢价指数已经回到100%附近了呀?但是,如果仔细看一下这个指数的构成,便会发现其中的AH股票比价从78%到429%不等,即指数只反映了一个综合的、按市值加权的结果。
看看那些支持春节以来小阳春的基本面理由:如果说投资房地产资金转场,那么去年4月份调控的时候呢?说企业利润上升,可是金融危机以来企业利润不都是在上升么?为什么不说股指期货炒作呢?也许是因为去年已经把它当成下跌理由用掉了。更不要提紧缩政策,紧缩政策导致市场上涨的结论实在令人难以启齿,虽然单从因果关系上看好像真是这么一回事。
所以,别总用那些基本面的理由解释市场运动了。我们得承认,市场、特别是不成熟市场不是完全由基本面推动的,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心理因素不太好定性,我们不能每天收盘以后做1万个股民随机调查(虽然1万个股民只占全国股民的万分之一不到)。但心理因素最终会被价格所体现,因此大量的量化投资者应用价格(有一些还加上成交量之类)进行他们的分析。其中主要的两个策略是动量和反转策略。
有意思的是,虽然是一体的两面,动量策略和反转策略在量化投资中应用的比例不尽相同,大概是4:1。在不成熟市场,动量策略占比更高(可以直观地想象一下在A股是追涨杀跌、还是高抛低吸更赚钱)。
这两种策略的关系可以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市场的估值比作一座山,那么一般来说,在山脚反转策略更容易奏效,但在山坡上动量策略将更加明显。这就好比在山脚下拍球,球会弹回来,而在山坡上拍则很可能会直接滚下去一样。
就当前的市场来看,蓝筹股的估值总体上处在一个山脚的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总体指数似乎总是跌不下去、反弹起来则似乎有可能形成向上趋势的原因。但是小盘股则处在一个山顶、至少是很高的山坡上,它们的走势将更加取决于动量的强弱、而非最高点以来跌幅的深浅。
不过蓝筹股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现在它们的“阿喀硫斯之踵”是房地产。看看日本的房地产市场周期:90年代之前的40年上涨,之后的20年下跌。这令我们不禁对房地产行业一旦崩溃可能带来的危害感到担忧。不过,好在这种担忧在个把礼拜里还不会成为现实。所以,让我们姑且先享受上升的趋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