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2011年两会经济报道 > 2011全国两会经济报道各方评论

民生亦是生产力

来源:北京商报
2011年03月09日10:03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日前在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民生优先。而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也表示,今年中央财政支出的2/3将用于民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房的支出较上一年度均大幅增长。同时,收入分配改革很有可能将于今年出台,而个税减负已经提上日程。在GDP高举高打这么多年之后,一个新的共识跃然纸上:民生优先。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说中国有被开除“球籍”之忧,强烈的危机意识让我们迅速取得这样一个共识:国富。于是,国家要富强,要先把蛋糕做大,要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及随之而形成的“唯GDP论”,都是这样一个共识的涟漪。30多年的改革开放,蛋糕已经做得很大很大,世界第二,因此对于速度的渴望开始让步于对于民生的渴求。蛋糕要继续做大,但同时也要切好。

  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效率/公平这样的一个框架下看待民生的,即民生意味着公平,似乎民生多一点,效率就要牺牲一点。固然,民生问题一头连着社会稳定,但另一头也连着经济发展的后劲。对于民生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后会形成对经济发展的反哺。民生不是“只进不出”的财政黑洞,一些政府官员谈到民生,想到的都是投入,而不是产出,其实民生也是高投资高回报,民生亦是生产力。

  以投资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国家再有钱,也不能一如既往地维持着高水平的投资规模,而且投资的效率也必将步入下降通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借力消费的驱动。而每一个消费的人,都会因循着这样一个经济理性:我买什么,买多少,得看我挣多少钱以及家底多厚。也就是说,消费是有关收入和财产的函数。一组数据表明,1990-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13.9%,同期社会保障开支年增36%,基本的公共服务投入不够,导致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持续走低。因此,政府扩大在民生方面的投资,是为了让老百姓放手花钱。

  老百姓舍得花钱消费了,这只是民生的经济学意义的一面映像。民生改善也有益于经济效率的提高。诸如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民生得到保障,公众的幸福感增强,就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即在实现某种资源配置调整后,社会中的某一部分人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余人至少没有变坏,也就实现了社会效率的提高。

  同时,从投资主导到消费大国,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投入是这一转型和转变的桥梁。当前的消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公共产品消费不足。吃饭型消费过后,教育、医疗、保障房等公共服务产品将成为消费的主导形态。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居民消费需求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升级,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而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支出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过去五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而政府却将“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增长目标调至7%,用意明显,就是为了有更好的精力和资源去向民生倾斜。因为经济总量到了一定程度后,只有把经济成果转化为更大的经济福利,才能跳过曾在拉美国家验证的“中等收入陷阱”,经济才有可能持续增长。我们宁可跑得慢一些,也要跑得稳一些。跑得快不是目的,目的是一直跑下去。

  

(责任编辑:null)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