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搜狐大演播厅,由搜狐财经中心主办的“城商行发展系列圆桌访谈活动”进行了精彩的话题讨论,本次访谈活动由《金融时报》银行二部副主任陈宜萍主持,参会嘉宾是杭州银行北京分行的行长丁锋、宁波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侯畅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小银
行研究基地的主任曾刚,以下是曾刚的精彩发言。同为城商行 风险各不同
城商行作为我们银行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过去一段时间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基本上从过去几年的数据来看,不管是增长的速度、经营的状况和主要的指标都达到了非常好的标准。 我们经常把城商行当做一个整体来看,谈问题也是从整体在谈。农村金融机构也有类似的问题,尽管我们归类为一个群体,但是这个群体的差异太大了,去年年底我们看到最大的北京银行已经7700多亿了,最小的城商行才90亿都不到。这个差距是很大的。前面十家、二十家都比较大,后面比较小。它是一个差异非常大的银行。我们刚才讲的那些行他们的共性,放在有一些银行是对的,但是放在宁波银行、杭州银行,或者放在其他几家城商行,都是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从规模上来看,不能算是小银行,它的经营管理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所以不能再拿小银行的标准去挑他们。
所以我们很难要用一个非常统一的标准去判断这些银行。这需要我们从几个方面去留意,一方面从监管角度来讲,需要差异化的监管,这种差异化的监管可能不仅仅是分好坏,还根据他们业务的不同分,比如说在风险权重上的设计,在坏账核销方面的东西,他们引导我们把想要做的东西做得更好。比如说中小企业对农村地区政策的调整,这些调整使中小银行真正发展适合他发展的道路。现在我们监管部门出了一份答卷,标准答案是有的,标准化答案下面就不可能要求大家有差异化的发展。从监管角度来讲,未来监管部门希望更加差异化。中小商业银行和城商行有适合他们特点的发展。
城商行规模扩大有利于对冲风险
对于类似杭州银行、宁波银行这两家银行和其他的银行,规模问题已经不是特别的明显了。他们有这个能力去做很多事情,所以规模扩张了,一方面是他本身的需要。还有一个好处是他也能够去对冲他的风险。每一个地方的经济结构都是有它的特点,城商行那么大的规模,抵御风险符合银监会的要求,允许他组合以便对冲风险,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他有动力去尽可能的把他的贷款组合,通过贷款转让或者是其他的方式把它卖出去也是可以的。这是不同层次的问题,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把它当成一个整体了。
我觉得绝大多数的城商行确实应该像我们现在讲的局限于一个地方的发展不太符合,最符合他们的管控能力,也符合他们整体的资本、资金能力。有一些银行觉得他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了,可能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城商行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会从原来一线城市会逐渐的梯次转移,原来发展慢的城市,甚至农村地区他们可能会是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今天它的容量可能是小的,但是未来它的容量是大的。这些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这个群体,还有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在这些地区他们已经有很好的基础,随着未来的经济增长和重心的转移,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搞了一个中小银行研究基地,因为我们觉得大银行已经达到世界第一,顶级水平,他未来不可能有太多的空间。在国内市场已经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了。所以在国内的发展,未来中小型银行未来必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我看好它的前提。
关于城商行的定位问题。经过一段时间高速发展以后,银行应该真正考虑做有规模的银行还是有价值的银行。过去大家一味的去想上市,上市当然是一个好的方向,但是上市以后迫于银行的压力,有可能上市之后的水平达不到上市之前的水平,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资本扩大了。第二,原来一些的管理都要放松一些。做有价值的银行的角度,银行有一个合适的、最优的规模,并不是最大的就好,可能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但是这个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才会慢慢的去沉淀、反思这个过程。城市商业银行在经历了一个很高速的发展之后,会去做、进一步提升的东西。 最后,我觉得在未来这一块还是比较看好城商行的群体,因为目前无论是舆论也好,还是监管的基础,长远来看,对一些做得比较好的银行未来依然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对于监管部门来讲,这是他的一个方向。也是符合他自身发展要求的。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