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蕴彰
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按照国家发改委起草完成的“农业‘走出去’战略规划”,未来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农、林、渔(业)”都将获得包括财政、金融、税收和保险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支持。
本报获悉,一些政策嗅觉敏感的农业央企
、地方国有农企已开始向有关部委争取政策支持,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制定农业“走出去”的地方规划。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农垦总局,计划到2015年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建设粮食种植、畜牧养殖、木材采伐等类“域外垦区”超过4000万亩;重庆市政府则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地建成5个境外大豆、油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其中重庆粮食集团(下称重粮集团)拟在巴西投资的大豆生产加工物流基地项目就高达172亿元,涉及农业、工业、商业、仓储、港口物流等多个领域……
知情人士透露,去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方面曾多次组织在境外投资农业的大型企业探讨“走出去”战略规划,并征求意见建议。其中,黑龙江农垦总局提出,希望在境外发展粮食种植也能够享受来自国内执行的“农机补贴”等政策,重粮集团则希望尽快落实国家层面的对农企“走出去”的金融、税收等鼓励政策。
此外,中粮集团、中纺集团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农发集团)也在征求意见企业之列,三者均系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农企。本报获悉,中粮未来几年在境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大豆、木薯、酒及糖等业务,中纺集团是集中在大豆贸易,而中农发集团将重点在非洲、南美、澳洲、东南亚开发农业、渔业等资源,未来三五年内开发利用境外农业土地的目标是1000万~3000万亩。
产业安全隐患
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步伐一直缓慢,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外资在国内农业领域的步步深入,正在对农业产业安全构成严重隐患。
据本报了解,近年来相关外资垄断农业产业安全争议主要集中在种业、大豆压榨加工行业,和日益攀高的大豆进口。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90%以上的高档蔬菜种子是从国外进口;美国先锋种业推出的“先玉335”在国内玉米种子销售市场上名列第二;外资在国内大豆加工领域占了66%的市场份额——实际产能超过80%;而在大豆进口方面,已经连续两年超过5000万吨,接近全球大豆出口量的60%。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农业部门的担忧还远不仅这些,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表示,目前中国有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是依赖进口,有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是依赖进口,而农业部最新公布的2011年农产品贸易逆差已经上升至341亿美元。
农产品贸易逆差攀升显示出农业产业自主能力的欠缺。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是230.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4.7倍,2011年农产品贸易逆差额更是同比扩大47.4%,入世十年,中国农业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已经由入世之初的15%上升到了20.2%。“如果再加上国内种业的对外‘依存’。很明显国内农业产业安全确实存在严重隐患。”知情人士称。
该人士还表示,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节节攀升一方面是由于进口农产品总量的增大,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在进口价格上没有掌握话语权。“2010年中国仅进口大豆一项就达到251亿美元,可以说‘进口大豆’推动了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和贸易依存度的猛升,但在价格方面却始终难掌主导权,只能被国际粮食巨头牵着鼻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曾表示,中国入世10年应该反思农业“走出去”为什么没有做好,他认为首要的原因是国家的农业对外开放缺乏整体规划,不管是国内生产、市场流通,还是对外贸易,均存在部门分割的问题,现在累积的很多问题,不能说完全是市场开放造成的,更重要的是政府管理存在问题。
知情人士称,正是基于国内农业面临日趋复杂的局面,有关方面开始加紧研究起草农业“走出去”的战略规划,一方面是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方面曾多次组织在境外投资农业的大型企业征求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是农业部频繁派出调查组深入很多省区,开展农业“走出去”重点区域投资合作工作调研,双方共同推进出台农业“走出去”一系列政策战略。
与此同时,2011年4月下旬,财政部、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国家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走出去”企业可通过直接补助和贷款贴息的方式获得最高300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其中在“境外农、林、渔和矿业的合作”将受到重点支持。
国企的“走出去”
据本报了解,目前中国境外农业投资绝大部分是企业投资,中国企业在南亚、俄罗斯、非洲和中南美洲等国家都有农业资源开发合作,但投资规模都不大。
去年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重粮集团在巴西投资建设大豆基地,是中国粮油业截至目前在海外最大规模的一笔投资,资金是25.03亿元。2011年底,重粮集团已将40万吨在巴西生产的大豆分批运抵回国。
重粮集团属地方国有粮油企业,根据重庆政府方面的说法,今年重粮集团运回国内的大豆将达200万吨,未来几年运回国内的大豆将可达1000万吨。重庆市政府还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地建成5个境外大豆、油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而作为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贸易及粮油食品加工企业,中粮集团两次出击收购澳大利亚糖业巨头的举动也引起业界注目。2011年7月19日,中粮集团在两大跨国粮商邦吉、路易达孚的夹击中脱颖而出,成功并购澳大利亚塔利(Tully)糖业公司接近99%的股份,但随后中粮在并购另一家澳大利亚糖业巨头公司时,败给了新加坡丰益国际。
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对外表示,“走出去”加强“上游”资源建设,是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需要,有利于服务国家粮油安全。目前,中粮正继续寻找可行的海外投资机会和目标,通过并购等方式积极“走出去”。
于旭波称,收购澳糖只是中粮试水海外并购的一小步,真正能够成功还取决于并购之后整合和经营,他“希望并购澳糖只是一个好的开始”,而中粮集团一位董事更明确的说法是,未来几年中粮在境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大豆、木薯、酒及糖等业务。
除了去年引起业内关注的重粮集团、中粮集团之外,一些对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反应敏捷的国有大型国有农企、地方政府,已经先行一步制定了“走出去”的宏大布局。
本报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黑龙江农垦总局计划到2015年,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建设粮食种植、畜牧养殖、木材采伐等类“域外垦区”超过4000万亩;中农发集团是重点在非洲、南美、澳洲、东南亚开发农业、渔业等资源,未来三五年内开发利用境外农业土地的目标是1000万~3000万亩;海南农垦下属的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制造企业——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则计划到2015年,在境外生产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
对“走出去”做出部署的还不仅仅是这些企业,据前述官方知情人士所称,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大型农企特别是国有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开始提速,而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包括财政、金融、税收和保险在内的支持将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