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平行分论坛:“建言新型城镇化”中,中国城市规划院副院长杨保军认为,现在的城镇化水平是52.7%,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城镇化水平应该叫非农化水平,新型城镇化其实也不新,就是回归到城镇化的本意就可以了。
他说,高度集聚的东西不一定就可以推动城镇化,但是很多省为了推动城市化,就让农民拆迁,让一个村盖30多层的楼。可能原来是在家门口种地,现在还要走几公里种地。
以下是访谈实录:
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我的观点就是上午华生教授讲的,就是新与旧的差别,本质差别,首先是因为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他们转为从事二产、三产,首先是经济发展引发的,由于农业的生产活动的分散性,而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是集中的,就带来了生产活动在空间上有变化,就会引起空间结构的变化,然后在空间结构的变化中,要适应空间的聚集,人就要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农村人口,要接受更好的教育、服务等等,农业的人口会越来越少,而城市的人口会越来越多,从这三个结构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区分出旧和新。
第一个我们已经实现了,产业结构这些年在发生变化,标志就是农业的产出比重在下降,二、三产业在提升。
可是第二个和第三个变化就有意思了,第二个空间结构的变化有些问题在里面,第三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几乎就止步了,与其说我们现在的城镇化水平是52.7%,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城镇化水平,应该叫非农化水平,新型城镇化其实也不新,就是回归到城镇化的本意就可以了,至于说到规划,在我们考虑我们国家城镇化的时候,这些年的调查发现,有两个层面聚集的态势比较明显。
一个就是特大城市,仍然具有吸引力,像长三角、珠三角,人口仍然在增长,但是增速在放缓,第二个特征,就是原来是跨省流动人口多,现在在减少,现在省内流动人口在增加,只要经济有活力、经济是发展的,人口聚集一时半会停不下来。
第二个就是县城这一级,由于社会保障、服务强调了以后,它作为打工人员回流和农村人口创业的一个载体,呈现一种集聚的一个态势,县城这个单元有四个功能,一旦政策到位以后,县城会成为很多的打工人口回流和农村人口创业的一个地方。
关于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我赞成你首先要尊重人的选择,而不要做强行的安排,但是尊重选择是基于相对公平的条件,也就是说你把人家自由选择的一些障碍问题消减了,如果你可以做到这个,那么我认为大城市、中小城市各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而绝不会出现所有的人都跑到一线城市去了,假如说所有人只去一线城市,不去中小城市,各自有各自的产业分工,最终人的选择不仅仅考虑经济因素,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只要我们政策调整得当,我认为中小城市仍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和生存之道。
关于密度问题,刚才冯总把他这些年对立体城市的思考说了一下,从经济学来说,就是希望用最小的空间换取最大的交换量,信息的交换、商品的交换等等,所以才有了三个集聚,因为有产业集聚的需求,才需要你提供方案,如果我做了一个高度集聚的东西,就一定可以推动城镇化,这就错了,因为我看到很多政府做这个事情,很多省为了推动城市化,就把农民拆掉几十个,就让一个村盖30多层的楼就可以了,但是产业没有集聚,可能原来是在家门口种地,现在还要走几公里种地,不要通过集聚,我就一定能够推动高效率经济集聚的活动,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所有的投资者都是非常聪明的,土地、资本、技术,这三者是不可替代的,土地便宜的时候,他就少用钱,少用技术,这三个东西很简单,利用效率低的是工业,因为工业是零地价招商,然后是学校,学校是划拨用地,我们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个标准,现在教育系统要高标准、现代化,给我们提供的标准是我们的两到三倍,往往一占就是一大片地,现在一搞一个大学园区20个平方公里,有一句话,就是越是便宜的东西,他就越是粗放得用。
根据会议实录整理 未经本人核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