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李荣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细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思路
国企改革面临极好机遇
坚持经营业绩与报酬挂钩,严格考核奖惩,继续探索岗位工资、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多种形式的薪酬制度
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2002年,全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15.9万户,资产总额18.02万亿元,产品销售收入85326亿元,实现利润3786.3亿元,上交税金6794.1亿元,职工人数4680.5万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22.7%,但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近50%,上缴税金占60%以上。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创新,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经过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一大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在实现政企分开、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迈出重要步伐,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微观基础。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下,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有大公司大集团,放开搞活了一批国有中小企业,国有经济的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为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暴露出来。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经营者的市场化配置尚未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二是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经营机制没有根本转变。三是企业冗员和办社会负担沉重,国有企业还遗留着大量呆坏账和不良资产。四是国有经济布局仍然过宽,结构不尽合理,一批需要破产关闭的企业没有及时退出市场,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这些问题既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绕不过去、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抓紧时间解决这些问题,国有企业攻坚战很可能形成久攻不下的局面。面对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这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2004年,是贯彻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年,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一年,国有企业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极好机遇期。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若干重大问题上实现了理论创新,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决定》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打下重要基础。《决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必将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决定》部署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提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的聘任制度”,“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并适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改进发挥作用的方式”。这一系列论述为突破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必将大大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任务,将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将为国有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有利于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促进国有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将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有利于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国有企业历史负担,增强发展活力。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共十六大确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从法律依据和机构设置上第一次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国有资产多头管理和出资人缺位的问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落实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责任主体,政企分开将会取得重大进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步伐将加快,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加快形成,产权制度等深层次矛盾将取得突破,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将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2003年,中国经济克服非典疫情带来的严重影响,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2年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将达到8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40%。总体上看,2004年中国经济环境继续趋好。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将快于今年,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增强,市场、资金和物资条件有利于支持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企业经营状况将进一步好转,有利于国有企业加大结构调整、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离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处理历史债务、调整资产结构的力度,给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要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总的考虑是:用三年或更多一点的时间,构建起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重点解决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和有效监管的问题;推进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在中央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层层落实到企业。围绕完成这两大任务,明年及今后几年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探索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有效形式。抓紧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管理规范、上下协调、精干高效的中央和省、市(地)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在政府层面实现出资人到位。制定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国有产权的有序流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将国有资产经营的责任落实到企业负责人。同时继续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多种途径,吸收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推进国有资本和其他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重组上市、中外合资等多种途径实行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加快推进中央企业的公司制改革,以加强董事会建设、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的作用为重点,推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和完善,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2004年要在部分国有独资中央企业进行建立健全董事会的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同时,继续推进其他国有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加快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和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有别于党政机关干部的企业负责人选聘标准和评价体系,扩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逐步实现企业内部竞聘、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市场选聘等多种形式的企业负责人市场化配置。坚持经营业绩与报酬挂钩,严格考核奖惩,继续探索岗位工资、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多种形式的薪酬制度。
——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改革,推进企业真正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真正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步伐,盘活企业辅业资产、闲置资产和拟破产关闭资产,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使国有企业真正能够减轻负担、轻装上阵,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布局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按照优化布局结构、加强资源整合、进退规范有序的思路,加快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进一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结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加快东北地区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加大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和依法破产的力度,健全国有企业依法核销呆坏账和不良资产的规定,拓宽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通道。
——探索新时期企业党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的新途径新方式。适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探索改进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切实把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建立具有时代气息、各具特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处理好职工群众、经营管理者、出资人的关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