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
变革,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中国进行。然而,历史的烙印也打在这个古老国度的身上,或深或浅。同时,你很难在它的过去和现在之间找到任何直接的关联,这完全取决于你翻开这部巨大的编年史册中的哪一页。比如说,关于构成政治稳定局面的因素,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可能分别被定义为领袖的英明统治、朝代的平稳交替、农民起义的平息或是外来(无论是宗教、技术或是军事上的)侵袭的安抚等因素中的任一者。
我们的视线可能被货币金融、城市发展、商业中心的形成,或是传媒交通等等不同的主题所吸引;而对中国发展的评价很可能因为我们关注点的不同而有差异。当前我们对高科技所表现出来的热度本身充满变数,这也给中国的未来(繁荣或动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光晕。中国有过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撞开国门的贫弱历史,然而此前宋代冶炼技术的发达和明朝舰队的强大,也使得这个国家足以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今天,国家之间的联系通常表现为竞争或是竞赛;在国际关系的问题上,也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处理得体。而中国崛起的话题更会引发一连串的猜想与争论。“崛起”,往往暗含着重现,或是从某种窘迫的处境、沉寂的时期中苏醒过来的意思;同时,它也意味着,这一变化的出现是以其他人的付出为代价的。不是有人说,有浮必有沉么?如果真的如此,那这一争议也仅在于对“崛起”一词的定义的理解。对于像中国一样广阔和复杂的国家而言,取得某种平衡是非常困难的。
鉴古知今。这一方式不仅可以展示出中国如何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也可能——尽管争议颇多——告诉我们明天中国的变化。
今天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的晚明。1592年朝鲜之战成为这一开端的前兆之一。当时,日本军事首领丰臣秀吉派遣了一支精良的舰队和地面部队侵占朝鲜,试图以此为跳板进入中国。尽管当时明朝廷内党派倾轧,已日显颓势,当时的明朝廷还是做出了援朝的强烈反应,派遣了一支强大的远征军抵挡日军的进攻,并指挥主要舰队自南向北航行以切断日本的供给通道。经过数年的海陆血战,1598年末,中朝联军最终击退了日军。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不会入侵朝鲜,但是一旦卷入朝鲜半岛事务,必然会对于第三方力量做出反应,有时甚至不惜代价。再后来,类似的军事介入还发生过多次,如1894年复兴后的日本所发动的甲午海战。很少有人意识到,目前中国在关于核计划的六方会谈中所扮演的外交角色实际上只是四百年前的延续。
而中国最为扑朔迷离的国内不安定因素,则源于17和18世纪中国统治者的征服史。
从1644年开始,东北的广大区域成为发迹于此的满族权力中心的组成部分。1683年,当时的中国皇帝下令出兵远征东南海域中被前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岛屿(即台湾岛等,译者注)。最终,清朝军队干净利落地打败了叛军,并将台湾岛重新划入大清帝国的版图。大约在1720年,清王朝派兵至西藏,平息了边疆的动乱。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18世纪50年代。甚至当1912年清王朝土崩瓦解,中华民国政府作为一个行政实体而言软弱无力时,它仍试图最大限度地控制整个国家。
今天,一些类似的问题仍然威胁着中国执政党领导。而台湾问题,也成为影响亚洲安全的潜在问题之一。
尽管中美关系的好坏与否,对于中美两国而言都至关重要。然而,对中方来说,这段关系实际上只有十分短暂的历史。甚至直到中国乾隆皇帝统治年间,美国才刚刚建国。在此之前,所谓中美关系自然无从谈起。两国建立联系后,美国时而对中国表露出敬慕之情,时而又变成干涉中国事务的捣蛋鬼,甚至威胁力量。这完全取决于你看待这段关系的角度,你可能看到美国为中国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慈善工作;也可能看到太平天国运动中,美国传教士布道对破坏性力量的催化作用;或者,你还会看到美国的另一面:20世纪初期,美国在敦促中国走向共和所作的努力,却使得后者陷入军阀混战的黑暗时期。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美国留下的印象,必然影响到当代中国人对中美关系的认知。
中国必须巧妙处理这些关于领土的记忆和历史,以迎接即将来临的挑战与机遇。在历史与未来的时空交替中,它也曾经或正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位非革命意识形态的捍卫者,一座新型的区域能源库,一个面目模糊的世界中心,一个新崛起的石油争夺大国,以及一名当前外资外汇事务的监护人。这些身份当中,某些可以从历史中隐约寻觅到影子,某些是新出现的。不管怎样,我相信,它们都属于中国故事的一部分。(丰帆 译)
( 责任编辑: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