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有统计显示,在检察机关查处的贿赂案件中,80%的行贿者用公款行贿。每当领导班子变动,领导家里有红白喜事,逢年过节,评先评优,跑资金、拉项目,或职务调整之时,打着办公事之名,达到向领导行贿之实,花掉的竟然多是公款(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撇开别的不说,公款花了是要入账的,账上准花的钱是要有预算的,预算绝不会列出给领导送礼的名目;那么,公款能够用来行贿,至少说明现行的预算管理有问题。
新近一期的《瞭望》刊文指出:因我国财政预算编制太粗糙,预算执行工作透明度不高,导致有关部门和人员在资金分配和使用上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并且失去监督,进而导致大量利用资金支配权力寻租的腐败行为(据2月24日《南方日报》)。如果加上追加预算的随意性和最后决算的流于形式,可以说,能用公款行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预算管理的实际失控。
传统的预算,在编制时只列几个收支大项,外行看不懂,内行也看不出问题。每一大项都像是一只大筐,到时候,筐里装了什么,老百姓不知道,审查预、决算的人大代表也不知道。这样一来,各地各级的人代会,审查起政府的预、决算报告来,总是比较顺利的。似乎没听说哪个地方政府的预、决算报告被人代会否决掉了。但盲目投资、挪用资金,甚至于公款行贿的问题,却相当普遍地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预算编制,实际上就为公款行贿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年初编定的预算,形式上还经过了人代会的审议;那么,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追加,则往往带有更大的随意性,有时,一张批条就能搞定,“跑资金”也就由此而来。当然,“跑”来“跑”去,都要花钱,“跑”到的大钱干了公事,“跑”钱用的小钱则肯定入了个人腰包。这样的预算追加形式,很可能就异化成腐败的黑洞。
公款怎么就能落到个人的腰包里?不是有一整套的财务制度吗?可事实是,随便找个由头,随处开张发票,“办公用品”、“汽车维修”……更不行,“接待客人”……只要能从财会人员的手上走得过去,谁会来查“办公用品”用在哪里、汽车作了什么样的“维修”?——要是预算能够细化,细化了的预算能够公之于众,稍有可疑,就能及时进行审计……公款行贿之类的猫腻,玩起来就有些难。
又到开“两会”的时候了,人大代表又要审查预、决算报告了,既然发现了80%的行贿来自公款,又察觉到现行的预算编制科学性差、透明度低,那么,加强预算管理应属当务之急。期望能在“两会”新闻中听到加强预算管理的好消息,公款行贿,应该把它掐死在有效的预算管理中。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