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文化?能有什么文化,有什么玩什么呗!”这是记者在湖北省民主村采访时所听到的。
“农村的文化生活和业余活动究竟都有哪些?”当看到这个问题时,生活在城市的很多人也许先是一愣,然后摇头。对一个处在不同生活环境的群体的生活不了解,这或许可以理解。但村民们的这种反应让记者满是疑惑。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的呢?
带着这个疑惑,记者采访了这个村的村长罗时贤,他告诉记者,90年代以前文化站还组织看一些电影和其他活动。近年来,由于村民积极性不高,加上文化站的撤销,这些活动渐渐的都没有了。
罗时贤接着告诉记者,上级政府无人提起村里的文化生活问题,镇文化站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更别提派人来组织村里的文化生活,村里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管理经验来自行组织活动。“村里人如何打发时光,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他这样说。
村民们一年种地也不过2-3个月的时间,没有文化活动,那其他的时间都在干些啥?作为一个城里人,在闲暇时间,会选择看电视、看电影、上网、看书、逛街、上公园等等。在农村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看电视,没有闭路线,也就收几个台,还是地方办的。一些村民选择买卫星接收器,但是由于价格昂贵,使用的还是少数。更有一些村民自身文化知识比较贫乏,很多节目看不懂,一些新鲜的娱乐节目又无法接受,宁愿选择干点别的。
近年来,由于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很多村民都添置了影碟机,但是,一方面,买碟片的花费钱太多,买了之后就看一两次,又觉得可惜;另一方面,碟片来源有限,而且大部分都是陈旧的港片,某些村民想看的一些民间戏曲更是难找。
看书看报,更是难。村里没有一个图书室,村民们要看书都是自己掏腰包,更重要的是没地方可买。到村里的邮差平均一星期来一次,报纸这种时效性强的读物也就失去了意义。
上网?电脑都没有,网络就不用说了,也就镇上有几个网吧。逛街?出门就是田地,坐汽车到县城还要两小时,而且也没有钱来消费。上公园?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记者在民主村调查发现,村民的生活非常单一,不少村民三五成群地邀约在一起搓麻将、“斗地主”,而村里还有好几处“茶馆”,专门提供打麻将的场所和工具。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农闲时候,打麻将是最好的休闲方式。“打发了时间不说,如果运气好的话还有机会赢钱,这也算是一举两得嘛。”他打趣说,“抱着赢钱的心态去打麻将,比干其他事情更有兴趣。”
“谁能保证一定赢呢,万一输了怎么办?你们不担心吗?”记者问。
“还好了,我们打的输赢不大,重在消遣嘛。不过,确实有人因麻将倾家荡产。”他说。
据村民们介绍,这个村有好些村民因迷恋麻将导致倾家荡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村里曾经的“万元户”陈恭兵当年凭着自己的踏实苦干,成为村里人人眼热的“有钱人”,还因为勤劳致富事迹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后来由于生活无聊迷上了麻将,结果,家里农田荒废,他也无心做事,家境每况愈下。就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记者还看到他卖鸡过年,当记者问他时,他也是唏嘘不已,感叹万千,可惜已经是后悔莫及。
发生这样的事情确实让人惋惜,在惋惜之余,我们也不得不再次审视农村文化极度“贫血”的根本原因。
近几年来,受财力限制,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的规定难以落实,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贫血”。2003年,湖北省文化投入只占GDP的0.39%,全省乡镇文化站财政拨款1470.8万元,人均仅5800余元,人员工资无法保障,办公、活动和医疗等经费更无着落。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文化经费成为首当其冲的削减对象。
从2003年底开始,湖北省在7个县市区开展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对乡镇“七站八所”进行大规模合并、撤销或转制,乡镇文化站则脱钩转制成为自收自支、企业化经营的经济实体。乡镇文化站一直是农村文化的主体,近年来一些乡镇文化站的撤销给某些地区的文化带来更大的真空带。
农村文化何去何从,应该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欠债”较多,文化工作又是“软指标”,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容易被忽视。另外,农民收入增长有限,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严重滞后,纯粹依靠市场手段恐难见效。
或许,改善农民生活状态,不仅仅要提高他们的收入,更应考虑到他们的精神生活。这样,农民才能真正的向“小康”迈进。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