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内部环境分析
2.1 证券市场制度化、市场化进程将加快
自2001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但证券市场仍然处于持续低迷的状态,这引起了包括监管层、机构投资者及其它市场主体的思考。面对德隆系崩塌的巨大负面影响、“江苏琼花”事件、南方证券等多家券商被接管、“王小石事件”的发生等,整个市场面临巨大诚信危机的时候,监管层对证券市场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发生了重大的转变。2004年9月以温总理和黄菊总理的多次谈话为标志以及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管理层已认识到如果不尽快处理我国证券市场多年发展积累的各种问题,未来累积的风险将可能引发各种金融风险,甚至会影响到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制改革。从管理层出台的对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各投资主体的规范以及对问题券商清理的力度等,可以看出管理层对证券市场发展思路已从以往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式的“救市”到向“治标治本相结合”的主动式规范发展,着眼于制度化建设方向发展的政策路径转向。预计2005年管理层将进一步加快解决证券业存在的问题,证券市场制度化和市场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但考虑到长期积累的问题众多、证券业极其脆弱的承受力及其对整个金融业改革的负面影响,2005年出台重大利空政策的可能性较小,而出台有利于股市制度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政策将较多。
在解决诸多问题中,其中“股权分置”问题将是最为关键的问题。预计2005年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有望试探性的或试水动作,但真正解决只能等待良机,未来解决可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2.2 询价制度将推动二个市场价格逐步接轨
倍受瞩目的新股询价制度已经明朗。12月10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及配套文件《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第18号――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询价对象条件和行为的监管要求》,并将于2005年1月1日正式施行。
询价制度标志着我国IPO市场化定价机制初步建立,这是我国证券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IPO询价制度只是我国证券市场市场化的率先迈出的一步,理论上在推动市场定价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扩大市场资金来源及提高保荐机构的整体竞争力等大有裨益,但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依然任重道远。其中机构诚信、股权分置将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其它市场环节的市场化建设和法制监督的缺陷也将使询价制度的良性运行大打折扣。总体而言,询价制度的直接意义是重启新股发行的大门,并给市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新股询价制度的实施,将导致机构投资者降低收益预期,由于有一定的锁定期,因此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价格的接轨将是未来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未来询价过低,将对目前股市重心有进一步下拉的作用。
2.3 大型国企上市使得融资压力进一步加大
融资功能依然是我国证券市场最主要的功能。上市公司择机IPO融资或再融资是所有成熟市场上天经地义的事情,并不会对市场形成真正的冲击。但在我国“圈钱”为主且资金市特征显著的证券市场,融资却一直是股市上空的阴霾,甚至成为左右市场兴衰的关键因素。截至10月底,今年A股一级市场累计融资707.9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3.94%,为去年全年的86.18%。其中,IPO、增发和配股分别累计融资353.46亿元、138.42亿元和100亿元,同比分别增加了6.81%、57.99%和63.29%;可转债累计融资116.0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8%。8月底新股开始停发,由于新股询价制度将在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意味着最快明年元月IPO有望重启。种种迹象表明,2005年扩容压力较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两家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可能完成改制上市,此外还有交通银行、中石油、中移动、宝钢股份等重量级融资项目,因此2005年我国证券市场将面临巨大的融资压力。大盘股发行价格和方式以及上市后的定位都将对整个市场股价重心带来较大的影响。
2.4 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幅下降
2004年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同比有望增长35%左右,这个业绩也是多年来的最好水平。然而,从环比来看,上市公司今年三季度业绩已经出现增速放缓,部分周期性行业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对04年业绩增长贡献较大的煤炭、石化和有色金属三个基础原材料行业为例,它们最近四个季度净利润环比变化情况见表2,这些行业在一季度达到增长顶峰后,后两个季度增速开始回落,尤其是有色金属行业更是出现了负增长。
随着明年宏观调控的持续,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可能在今年出现阶段性高点。预计2005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增幅将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比2004年增幅约在10%-15%左右。但预计上市公司净利润的集中度将进一步上升,这种情况不仅体现在行业之间,而反映在行业内部的差异上。上市公司业绩增幅的下降,使得推动股市上涨的动力有所下降。
2.5 市场主体机构化特征将更为明显
近年来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的大力发展,QFII的不断进入,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截至11月底,我国基金总数已达156只(其中:封闭式基金54只,开放式基金102只),基金总份额为3205.36亿份(其中:封闭式基金817亿份,开放式基金2388.36亿份);管理的资产总规模为3230.78亿元(其中:封闭式基金841.70亿元;开放式基金2389.08亿元),相当于股市流通市值的25%左右。截至2004年11月21日,中国已经批准了27家海外机构的QFII资格(今年为15家),其中24家机构被批准了总额为32.25亿美元(约266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额度。
随着基金品种的不断创新,投资基金的规模将进一步壮大,预计2005年投资基金新增规模约为680亿元左右;社会保障基金经过近一、二年的“试水”,2005年入市规模预计将增加140亿元;2005年保险基金总资产有望达到近16000亿元,根据保险资产可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不超过总资产规模的5%的规定,预计2005年将新增入市资金约800亿元;企业年金管理办法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庞大的企业年金入市规模,预计2005年新增资金约200亿元;QFII的入市额度有望进一步增加,预计增加约400亿元。这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将使我国证券市场市场主体机构化特征更为明显,并将给市场投资理念带来深刻的变化。机构投资者注重上市公司各种估值方法的运用,高度关注国际估值比较分析,使得整个市场投资更趋理性,预计2005年股价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