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的方法,简单方法之一就是对抗,采取强硬态度,简单对抗,这必将招致美方的激烈报复,最终全面损害中美经贸关系。简单方法之二就是把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通过大单采购方式归还给美国。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而且也并没有缓释美国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不满情绪。
那么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出路何在呢?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清问题是怎样形成的,问题的根子在哪里,然后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既有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上的原因,又有贸易政策上的原因。
就经济结构来说,美国由于战后科技革命和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龙头地位日益确立,大部分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按照国际分工的法则开始向海外转移,但是这些产业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却很重要,美国人失去在这样一些领域的竞争力,必然会导致其国内就业形势的恶化,如果美国没有成功地将这些传统产业的就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到新的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产品中去的话,那么,由此产生的就业问题就将始终困扰着美国人;相反,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由于充分发现和利用了他们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他们成为这些传统产业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并由此取得了经常项目下的大量顺差,中国就是其中一员。
就贸易结构来说,近二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加工工业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已经成为亚洲一个新的制造业中心,中国把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经过加工或组装后销往欧洲和北美,于是中国对亚洲主要贸易伙伴有很大的贸易赤字,但对北美和欧洲却有大量的贸易顺差。历史上19世纪后期西欧大陆和北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从不发达国家购买了大量的初级产品,出现大量贸易逆差,同时由于他们对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持续增长,形成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但英国却以它对不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出口所实现的贸易顺差来弥补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巨额贸易赤字。没有人会想象出这样的贸易结构,竟然会在100多年后,又重新出现在国际贸易中。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国的贸易政策,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对世界的感觉和心态似乎发生了180的大转弯,从“受害者”日益变成“受益者”,表现在中国政府义无返顾地将中国经济发展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决心、步骤和政策倾向上,其中包括坚决走向贸易全面自由化的政策取向上,中国不怕世界,中国认为开放自己的领土和产业,开放自己的资源和科技不仅有利于自身的经济发展,也会加快贸易伙伴和投资伙伴的发展,能够实现共赢。
但是取得了国际分工主导地位的美国却日益从“受益者”心态,变成“受害者”心态。美国的高技术储备占全球高技术储备的60%,高科技产业本来可以成为美国人主导当代国际分工体系的强大的物质基础,本来可以成为美国创造巨额国际贸易顺差的手段,但美国人却制定了一套先损人后损己,以损人为目的,以损已而告终的贸易政策体系,美国的限制对华高技术转让的贸易政策,就是这一贸易政策体系的重要一环。美国经常项目下日益扩大的赤字就是这种贸易政策长期实施的必然结果。因为这一贸易政策的实施,使美国失去了自己最强有力的国际竞争手段,而美国人又不得不大量进口自己没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的产品。
可见美国长期以来巨额贸易赤字的形成,既有经济结构上的原因,又有贸易结构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美国贸易政策上的原因,美国经济结构的高度化,不是形成美国贸易逆差的原因,相反它却是美国取得国际贸易主导权的基本条件。全球贸易结构方面的特点,也不应成为美国出现巨额贸易赤字的最终决定因素,因为美国客观上存在着从不发达国家取得巨额贸易顺差的手段,只是由于美国人担心这些高技术出口会培养竞争对手,会动摇美国的国际领先地位,于是这些能够成为美国创造巨额国际贸易收入的条件,变成了捆绑美国企业出口贸易的绳索。
看来形成美国对外贸易巨大逆差的根本原因已经浮出水面,它就是美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限制高技术出口的贸易政策在作怪。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美国失去了自己的国际竞争优势,却不得不在自己的劣势项目上不断地同别国制造贸易磨擦。
找到了问题的根子,就不难对症下药。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既不能依靠改变两国经济结构这种结构是两国经济各自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正是美国实现国际分工主导地位的条件,也不能依靠改变两国贸易结构贸易结构是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而只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要通过谈判斗争,迫使美国放弃其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放宽对华高技术转让。
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外交斗争改变美国的国际技术贸易政策。在这种以垄断为手段、以遏制他国进步为目的的贸易政策没有根本性转变之前,指望一两次采购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另一方面,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必须要有利于中国企业技术进步。也就是说,我们所采取的每一项措施都必须立足于加快中国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中国国际分工地位这一根本点上。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