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魏喆: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来到搜狐《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面对面》2006年是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加入WTO的五年里,中国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世贸进程的推进,现实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也亟待解决。搜狐财经近日推出大型策划“入世五周年——负责任的大国迎来全面开放”,并邀请专家做客,就WTO热点话题,与广大网友在线互动交流。今天搜狐财经荣幸的邀请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中国WTO研究院研究员桑百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博士李计广做客,从产业开放与发展的角度与大家交流。欢迎两位嘉宾的到来,请两位嘉宾和搜狐的网友打声招呼。
当我们去思考中国入世所带来的变化的时候,特别是对一些产业的影响的问题的时候,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中国正处于经济制度变迁的转轨时期。也许很多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他看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可以把这种制度的变迁放在次要地位。但是中国作为一个转轨国家,处在体制变迁的关键时期,入世所带来的这种体制变迁的正面效应,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只有考虑了这一点,才能够更准确的去判定某个产业在入世下的变化,某个企业的变化,市场的一些变化。只有有一个规范的市场经济的体制,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产业,我们的经济才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 |
桑百川: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就中国入世五周年我们的产业开放利用外等问题进行一些交流。 >>>>桑百川博客
李计广: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些想法和观点。 >>>>李计广博客
入世五年中国履行的情况超乎很多人想象
主持人魏喆:WTO过渡期即将结束,中国将迎来全面开放,各个行业都将履行入世承诺,目前整体的开放情况是怎样的?您能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各行业的开放情况吗?
桑百川:入世近五周年来,中国在全面的履行入世的承诺,我们各个产业根据当时入世的相关承诺做出了自己应该承担的一些义务,产业的开放度也在不断地提高,中国全面融入多边的经济体制,全面的参加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当中国经济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的各个产业链发展业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同时也迎来了很多的问题。这可能是很多人都关心的。
李计广:总体上来看,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情况,我认为还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入世之前,包括国际上的评论家都认为中国可能承诺情况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乐观,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不管是从贸易方面还是从投资方面还是服务业的开放方面,中国履行的情况超乎很多人的想象,也包括世贸组织总干事们的承认,当然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但是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
主持人魏喆:对于不同的行业,相信国家的开放战略是不相同的,对于某一个行业,开放和发展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不同行业的开放?什么样的产业应该保护?什么样的产业可以完全放开?请两位老师谈一下你们的看法。
桑百川:的确各个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不同,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也不一样,对外开放也应该是根据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的进程来推进的。其实我们把入世在近五年来的对外开放的问题,放在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考虑,可能是更有价值的。比如说,我们在1978年就启动的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也是尊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要求和整个社会承受能够的要求,逐渐推进的一个渐进式过程,入世以后,渐进式过程逐渐加快,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所以我们才感受到,在过去的入世之前的20多年里,中国不同产业的对外开放也是渐进式来推进的,比如说我们对于制造业,总体上开放度比较高,对于农业、采掘业等第一产业对外开放的力度也很大,但是实际上,我们在利用外资中还是规模比较小的,对服务业我们的开放一直比较谨慎的,入世以后,在服务业的开放,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开放力度明显加大,从而在商业、金融、电信等领域,其实我们对外开放的力度在明显加大,带来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制造业我们虽然很早开放,吸收外资也好,进出口贸易也好,它的比重都已经很大了。但是,入世之后整个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外商对于我们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多的关注,在这种乐观预期下,世界大量的制造业在向中国转移,这种比重不断加大,一直维持在70%左右,这说明中国在不同产业不同层面的开放,它是按照中国自己的路径,并且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以及我们入世承诺在循序渐进向前开放的。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所以在开放过程中,对于我们国内经济所带来的冲击也是渐渐的显现出来,带来的机遇也是逐渐的显现出来的。
李计广:我很认同桑教授的观点,事实上对于不同的产业,其实还是不一样的。在入世之前,很多预言家都说中国入世以后,对中国产业的影响有很多的评估,有大量的评估,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会发现很多评估和预想是有差异的。之前的预测基本上有些产业可能机遇更多一些,比如服装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是入世以后,很多预测认为敏感的产业,比如农业、钢铁或者电信、保险这些可能会遭遇很大的问题,但是从五年来的情况来看,可能情况不像当初设想的那样,比如我们的农产品进口,虽然感觉配合量很大,但是实际进口量并没有那么多,比如电信产业,由于我们中国市场上独特的这种市场结构。
主持人魏喆:感觉电信产业外资就没怎么进入。
李计广:之前的感觉是调整很多怎么样,中国运营商竞争力和国外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实际情况来看,因为电信行业比较特殊,毕竟这几家企业有很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在这里,所以外商想以新建的或者这种形式进入是比较困难的。既使以战略入股这种方式进入的话,因为国内企业还是比较谨慎,所以说,也不如之前预测得那样没有那么大的危机,比如保险业,之前有预测可能会怎样,但是现在来看,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很快。还是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对外资的这种进入的策略和选择还是有不同的。
主持人魏喆:请两位老师对几个重点的行业能简单说一下吗?比如说金融、农业等行业。
特定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缓冲了农业开放带来的竞争压力
桑百川:比如说农业的对外开放和履行入世的承诺,这也是我们曾经非常担心的一个领域,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经济的国家,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在整个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入世承诺的全面的兑现,很多人也在担心,会不会由于农产品大量的进口,会冲击到中国的农业的生产经营,特别是粮食种植业的产业,对农民的收入构成实质性的下降的影响,或者是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事实上,在入世之后,这几年来,我们农业开放度在提高,农产品进口也在增加,并没有对农村产生更大的冲击。我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是非常特殊的,我们在实行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以家庭为农户分散经营的农村土地耕种制度,使得农民在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没有掌握更多的制造业、服务业其他的经营技术的时候,严重的依存于土地,即便是进口的粮食价格很便宜,但是中国农民仍然照样去生产粮食,起码满足自己的需求。
对于商品粮食来说,可能进口粮食的价格低所造成的竞争压力是比较大的。但是广大分散的这种农户他们要自己满足自己对农副产品的需求的时候,还是靠自己去生产和经营,不可能依赖于进口,这样就可以看出这种冲击被有一定的缓冲,这种特定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对农业的开放实际上产生的竞争压力是有缓冲作用的。
再一个,中国的农业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不仅有传统的粮食种植产业,我们的气侯比较复杂,我们的地理条件比较复杂,适合多种农业经营,入世以后,我们不仅履行入世承诺,同时我们也享受世贸国家其他市场开放的利益,我们的农副产品也大量出口,比如水果、蔬菜等一些其他的农副产品,出口也在大量增加。但是现在在我们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当中还是一种逆差,农产品出口并不顺利,主要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大量使用这种非关税的技术性贸易积累,比如农产品的一些技术性的措施的标准是很高的。
主持人魏喆:我听说过,有的在种植的方法上就决定了其产品肯定不达标。
桑百川:对,绿色产品从种植的环境到经营的过程,到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等等一系列的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如果我们达不到某一个环节的标准,比如农药残留物比较高,或者土壤的土质影响农产品的成份都会影响到农产品的出口。因为在比较严格的这种非关税技术贸易壁垒保护下,我们打开别人的市场难度也是比较大的,这是农业所面临的一个瓶颈。所以从未来,我们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让我们感受到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它们的农业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发展程度,不然我们过去还觉得我们的农业有多少优势,我们的农业吸收了多少劳动力,我们的农业产量增长了多少等等,我们还觉得有很大的成就。在这种开放的同时,我们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我们发现自己还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在对话经济技术交流的过程中,在发生贸易关系的前提下,我们才发现我们的贸易种植技术,我们的农业管理水平,我们农产品的开发,还有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参加国际贸易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还有很多很长的路要走。
主持人魏喆:农业的情况是这样,那其他行业呢?比如金融、汽车等行业能简单谈谈吗?
开放使金融业竞争力显著提高
李计广:金融业,比如银行业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当然这方面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也都谈了很多,我们谈到中国金融业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最基本的关注,就是金融业是一种基础性的行业,我觉得不应该更多的关注你这个具体行业或者个别企业盈利情况怎样,现在大家更多的是关注一些工资结构问题等等,我觉得应该更关注金融体系的效率问题,比如你作为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现在外资银行进来,可能关注的都是高增值的业务和利润比较高的业务。如果外资银行的进入能使国有企业,这些国有银行更多的关注民营企业,更多关注农村的金融问题,我觉得这也应该是一个主业。
桑百川:金融业对外开放和履行承诺,应该说我们做的非常成功。原来入世之初的时候,很多专家学者估计金融业的开放可能冲击会比较大,但是这些年来我们看到金融业并没有得到冲击,反而竞争力得到提高。金融业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在快速的得到缓解,比如说我们金融业在吸收外商投资的时候,绝大部分集中在银行,银行业在利用外资一些中外合资的银行或者通过海外上市外资参股的一些银行,以及外国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开设的银行分支机构都会越来越多。他们来了以后,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呢?是他们有效的避开了中国已经形成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他们会选择一些差别性的业务,所以开发的多种金融业务,使我们国内的银行感受到银行业务是非常丰富的,我们会学到很多的银行的经营理念,学到很多的金融业务创新,我们也提高了银行自身的竞争能力。比如说我们感受到外资银行进来所带来冲击的时候,我们自己就必须去降低银行的风险,我们的存贷款规模在扩大的同时,其实,我们银行自有资本的比率在提高,不良资产比重在下降,呆坏帐在不断剥离,银行资本在不断提高,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后,这些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人浮于事的现象得到一定的缓解,企业制度更加规范,所以从银行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培育来说,是非常的有利的。
从保险公司来看,我们渐进式的开放保险业的时候,外国的保险金融机构进入到中国市场,也是受到了我们一定的约束的。现在形成的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这样的一个机制。而且我们看到国外的一些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它的一些业务的选择,产品的创新,保险市场的开发,经营管理的理念都深深影响到国内保险公司,我们从中学习到很多有用的管理知识。这个市场不是说外资保险公司进来以后,国内的保险公司就萎缩了,恰恰相反,保险业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亮点,扩张速度非常快,也是在中外保险公司共同成长过程中,中国国内保险公司也在快速发展。
证券业的对外开放,你看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履行入世承诺的同时,我们引进了QIFLL制度,有效改善了我们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也增强了这些公司的竞争力。还有我们开设的一些外资的资产管理公司,这些资产管理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它的管理理念和操作的方法,它开发业务的这些能力都深深感染了中国的一些企业。我们也从中获得了它的一些技术外应效应。比如证券业中还设立了一些中外合资的投资基金公司,这些基金管理公司它的发展,其实也有效的增进了我们的券商的能力。比如券商的资本充足度更高了,券商的竞争力也更强了,原来券商在商场上的地位得到重新确立,总之,我们金融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全面开放,使得我们这个产业在竞争的挑战和压力下,在竞争的带来的机遇下不断发展壮大。这一点可以清楚的看到。
主持人魏喆:全面开放在即,很多文章谈及过渡开放会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在此,我想请教一下二位专家,什么样的产业才算是影响国家经济的战略产业?什么样的产业开放会涉及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全面开放后,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会受到什么样的挑战?
讨论经济安全时,要考虑开放、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桑百川:对于经济安全这个问题,国内外的学术界和社会的各界人士争论已久,看到这个争论的大的背景我们会知道,在发达国家也有所为经济安全问题。其实它以经济安全为借口,行使贸易保护政策,这是它的最大最主要的初衷,中国讨论经济安全的时候,同样要考虑开放、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角度上思考问题。
我们来说,开放会影响经济安全,有的人也说,某些产业被外资控制了,不安全了,影响到了我们的经济安全,影响到我们的产业安全。我们换个角度,你谈经济安全的时候,谈产业安全的时候,你的标准是什么?你说外资进入影响到了经济安全,什么叫经济安全?什么叫不安全?你有经济安全,就有经济不安全。什么状态叫做不安全呢?封闭就叫做安全吗?鸦片战争以前我们是封闭的,安全吗?我们经济发展缓慢,我们的经济没有国际竞争力,不仅经济上不安全,政治方面都会因此不安全,那个才是国家安全问题,开放是各国经济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下,政治、军事、经济安全度会更高。
具体说道经济安全,我觉得分为几个层次,经济安全分为广义的概念,起码像有人说的,如果细分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一个是国家层面的经济安全。国家在经济安全的层面上考虑什么问题呢?它要关注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物价总水平,也就是通货膨胀会关注这样几个大的问题。从产业层面来看,一个产业什么叫做安全,什么叫作不安全,你说外资控制这个产业的主导权,这个产业就不安全。产业安全和国家的安全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吗?我个人以为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就像您刚刚所谈到,只有涉及到一些战略性产业的时候,这个产业发展主导权被外资控制了,可能会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主持人魏喆:桑老师您说的这个战略产业,对于很多网友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究竟什么样的产业才算是战略性的产业?能给我们先解释一下吗?
四大领域产业关乎国家经济安全
桑百川:对战略性产业这个概念很模糊,很多人不清楚也是正常的,我认为战略性产业是关乎到国民命脉的。我记得国有经济应该进行战略性重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经济应该重点突出在关心国民命脉的关键领域,这些往往涉及到影响国家经济前途和长远发展的一些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关键行业。当时列举了四大领域,一个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我们现在所谈到的战略性产业和涉及国家安全性产业还是不完全一样的。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比如战略物资储备体系,比如石油、棉花、黄金等等这些战略储备体系。涉及到国家的安全,还有重要的军事工业,这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在国外往往也把它涉及为国家安全产业,第二重点垄断的行业,比如重要的矿产资源,重要的基础设施,它的投资它的经营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自然垄断的特点。自然垄断也是一种垄断,如果由外资主导,可能会对国内的消费者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这是对消费者而言。第三类,就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很多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是一种基础性的产品,同时也是一种关乎到千家万户,关乎到大量的消费者,第四国民经济当中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我们远景规划中汽车、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筑业。当然随着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是可以变化的。其中骨干企业影响着产业发展的前途,还有高新技术的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不断发生变化,产业门类繁多,未来新的产业不断诞生,其中的主要门类它的骨干企业应该是国内经济重点投资的。
我觉得除了刚才所说的四大领域,其他的产业都不能够算作战略性的产业。
李计广:桑老师已经讲的很详细了,我补充几点。
正如桑教授所讲的,大家谈国家经济安全现在很热门,怎样理解国家经济安全,我认为还是以一种比较新颖的宏观视角来看这个问题。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美国,它的贸易顺差,每年都在逐步增加,你说这是不是安全?美国可能觉得因为每年有大量外资流入,可能这种带来的逆差反而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虽然说也是很多人很关注的问题,但是需要从这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经济安全要有更新更多的视角来考虑这个概念。
第二点,我们谈到入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我们不能就专门找某个产业来看它情况怎样。因为入世是一揽子的协议,不可能剔除一些对你不利的,只接受对你有利的,这样别人也不接受地我们谈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影响,应该看对你总体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三点,对个别的产业既使是你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一般人的想法可能认为中国入世了,就必须接受它的规则如何如何,你保护的手段越来越少,但是我觉得也不一定是这样。因为,WTO仍然在发展的过程中,WTO对货物贸易的规范比较成熟,但是对服务业的规则还有很多的我们可以保护的余地。比如服务业的补贴,很多服务业进行补贴,或者是定价的差价定价,这些进行补贴,WTO难以有效的规范的。刚刚讲到农产品问题,中国对农业是做了一些承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采取别的方式进行保护,比如你对农业方面的服务业领域进行补贴,比如说流通,或者机械服务领域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采取的,还有很多的空间,所以说,谈到国家经济安全,可能很多人就会意识到情况是很危急,有一种紧迫感,但是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过分的敏感。
把产业安全等同于国家安全,这是一种误解
桑百川:我补充一句,我们从把产业安全等同于国家安全,这是一种误解。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问题,比如有的产业在国际分工过程中,在国际竞争条件下,可能会退出市场,或者在中国消失了的你说就这个产业而言,确实有灭顶之灾,但是就整个国家来说,并不涉及到经济安全问题,比如美国也谈经济安全问题,有人不是提出这样的看法吗?纺织、服装业大量向中国等国家转移,美国的纺织业将消失,不仅是劳动力大量失业,更重要的是战争发生的时候,美国自己不能够造鞋了,美国士兵将没有鞋穿,这会威胁到国家安全,这纯粹是实施贸易保护的一种借口。很可笑,中国也一样,所有的产业都要去搞吗?如果我们所有的产业都是国际上最有竞争力的,那就意味这别的国家的产业比我们差,我们怎么可能做得到。国际分工的时候,有些产业快速成长,有些产业转向衰弱,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我们看到只要我们这个产业不涉及到战略性产业,不涉及到整个国家经济安全层面,其实它的变化和调整是没有问题的。也有人举例子,很小的产业,任何一个国家不想拱手让人,不想自动从产业中退出,因为涉及到就业,涉及到经济增长,没有谁愿意把这个产业拱手让给外资,但是国际竞争中,开放条件下的一种结果。如果你缺少足够的国际竞争力,你把你的资本转移到有竞争力的其他产业当中去,参加了这种国际分工,你可以使你的经济更有效率,这是一种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积极变化。所以我们应该动态的去看待这个问题,而不要静态的只看到我们某个产业衰落了,我们某个产业退出了,这些企业倒闭了,把企业的安全、市场的安全、产业安全统统的归于国家经济安全,应该做区分。
打破行业垄断,不能仅仅依靠开放
主持人魏喆:与行业开放相对的就是行业垄断问题,WTO是否会对垄断行业造成冲击?感觉目前很多垄断行业都不在WTO开放行业之列,WTO能否促进垄断行业的改进,目前垄断行业在WTO规则中是如何规定的?
李计广:WTO本身并没有包含垄断企业的一些什么规定,我觉得对不同的行业做不同分析,比如有一些就是自然垄断行业,你既使开放的话,外资也很难进入,有些可能是政策性、行政性的垄断,这样开放可以起到竞争作用。不同行业做不同的分析。
桑百川:比如说服务业是我们过去开放度比较低的产业,我们在农业,特别是在制造业,我们的对外开放度比较高。服务业是中国垄断程度比较高的行业,服务业有很多是属于自然垄断性的行业,比如基础电信我的城市基础电信设施已经完备了,即便这个产业开放了,还能有更多的公司到这里铺设基础电信的管线吗?很困难。所以受到自然垄断条件的限制,你履行了承诺也不能自动的去改变自然垄断的结果。但是增值电信就不太一样,增值电信业务开放了以后,它在增值电信领域会有更多的电信运营商参与竞争,对于这种垄断也是有帮助的。但是服务业很多开放并不是你无条件去接受一种开放的结果,而是通过谈判、协议来有选择的参加的一种协议。我们这个服务业开放程度到底多大?是通过谈判来最后确认的,并不是像货物贸易那样无条件接受这些原则,服务业这些原则在使用的时候,有很多的灰色区域,也有很多弹性的空间,所以往往通过谈判来确认的。比如说我们电信行业到底开放度有多大,到底我们应该履行什么样的承诺,都是遵循服务贸易总协定之上逐渐一条一条来谈的。
对于打破垄断来说,我认为比如说像我们银行业、电信业,还有其他的一些服务领域,应该是有帮助的。但是对这个工具也不应该太高,因为服务行业本身也很复杂,有的是自然垄断性行业,有的是竞争性的行业或者竞争性的服务产品,开放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
所谓的民族品牌,只有成为世界的,才能是民族的。
主持人魏喆:开放就意味着引入竞争,对于中国的自主品牌也必然造成冲击,我们如何在引入竞争的同时,保护民族品牌的流失,全面开放后民族品牌如何应对WTO挑战?
桑百川:套用一句俗话,中国所谓的民族品牌,只有成为世界的,才能是民族的。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只有成为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刚好相反,经济领域的竞争表现在品牌竞争的时候,实际上是经济实力较量的结果,你如果在国际的经济舞台上缺少竞争力的话,你即便在国内响亮的名牌,也必然在市场竞争中消失。你只有把自己塑造成世界上的名牌,才能够在中国的市场上成为中国自己的民族品牌。
我们看到很多所谓的名牌产品,很多所谓的民族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倒闭了,品牌消失的,我们很忧虑,因为它毕竟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辛辛苦苦塑造出来的品牌,但是在开放的竞争和比较下,你会发现你所谓的名牌,要么是地区的名牌,比如北京市的、上海市的名牌,或者你是在国内的封闭的条件下,没有外来竞争条件下,你可能是国内的名牌,但是在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相比下,人家更有竞争里的企业和品牌会大量占有你的市场,所以你所谓的品牌不会成为世界的名牌,不能成为世界品牌,就会导致企业导致,品牌消失。这不仅是在中国发生,在其他国家也是这样,中国的很多企业意识到应当在培育品牌上下工夫,当今的国际竞争不仅表现在资本实力的竞争,也不仅是市场占有力的竞争,很多是品牌无形方面的较量,培育品牌的时候,学者很着急,政府很着急,企业当然也很着急,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尽快培育出所谓的民族品牌来呢?
塑造民族品牌需要解决“不愿做”和“不能做”两个问题
我觉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不愿意做。另一种是企业不能做。所谓不愿意做,培育品牌干什么用?目的是获得增值能力或者一种持续的增值能力,如果我这个企业靠侵犯知识产权,靠投机行为,靠权钱交易就能获得高额利润,我企业为什么要长期致力于去培育这种品牌呢?我不需要。你培育一个品牌的投资和收益对比关系和我其他的一些行为所带来的收益是不相等的,或者不能同日而语的,它就不会致力于培育品牌。
还有就是企业可能是不能做,培育品牌要靠持续投入的。你比如可口可乐,大家知道碳酸饮料中的名牌,世界级的品牌。但是我们再问一下,它培育这个品牌所花的投入有多大?赞助奥运会,赞助世界杯,赞助各种各样的比赛和商业活动、文化活动,它的这种投入几乎都是天文数字,我们的碳酸饮料企业有哪一个可以跟它抗衡,其实很小领域的投入我们都是很谨慎的,因为我们自身的实力不够。
还有培育品牌得有技术支撑,你可以花大量钱把广告做得很多,让它家喻户晓,但是没有技术投入,你这个产品和别人没有质量差异的产品,消费者不会因为你做了更多广告就一定会钟情于你的产品,但是技术的培育不是靠一种情绪就能塑造出来,也是靠长期的投入,靠技术的研发,这也需要人才的积累,需要研发的体系,需要研发相应的体系的支撑。总之我们看到,培育一个所谓的民族品牌,自主品牌,它需要有一定的制度环境,让企业致力于长期化的行为,致力于去塑造品牌。
另一个我们需要解决企业在塑造品牌当中,不能做的一些事情。只有把不愿做和不能做两方面的问题缓解了,我相信在国际竞争过程中,中国人靠自己的智慧一定会培养起更多的世界级的自主品牌。
李计广:大家一谈到民族工业和民族品牌是比较具有煽动性的字眼。但是我觉得大家要冷静下来,毕竟中国的改革开放才短短二十几年,很多企业的发展积累不够,这种品牌肯定是一种长期的积累的结果。如果自己的民族品牌很强当然很好,我们应该更多关注企业自身问题。比如桑教授讲到的,一个是没有意愿,第二能力问题,当然可能跟不同的公司它的管理理念也有问题。比如说现在国内好多的企业做到一定知名度和一定的品牌,很多都选择多元化经营,这种观念可能就是追求短期效益更多一些。但是如果我们拿国外的很多这种百年的企业来看,它们很多的业务,比如原来做一个业务,跟它后面的都是有联系的,或者说最起码从研发这种层面来看,都是有相关性的。而国内的企业,我们来看,可能就缺乏这种长远的考虑。
主持人魏喆:看世界五百强上榜企业中,多元化企业比较少。
李计广:可能是中国企业研发中遇到瓶颈,会选择短期的比较多一些,另外一点和中国整体市场结构有关,比如我们谈五百强或者这种大的企业,你如果要投入到你的品牌,你规模经济必须的。但是我们看中国的市场结构,很多企业在国内的市场竞争中,就受到了很大的障碍。比如有些企业可能不愿意去跨省投资,跨省可能遇到各方面阻力,国内市场不能有效的统一起来,何谈规模经济。比如汽车几十个省份每家都有自己的品牌,各个地方政府都有保护的意愿。这样的话,你企业在国内首先不可能壮大起来,你何谈规模经济。这一点来看,你的国内企业的这种竞争条件可能还不如一些外资企业,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应该关注的问题,应该首先解决好自己的国内市场竞争问题。
主持人魏喆:还有两个月就要全面开放了,目前各个行业的开放情况和当年的入世承诺相比,兑现了多少?
李计广:应该说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但是总会有一些声音是持批评的声音。虽然说世贸组织总干事,可能主要的领导人说执行得不错,但是也有一些机构,因为原来有很多的担忧,比如美国这种国家,还有别的一些国家会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督中国执行入世情况的机构,每年会发布一些报告,会提出一些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总体把握还是相当不错的。因为毕竟来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你本来在市场开发程度就比一般的国家高很多,当然中国谈判的时候,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考虑,而不是屈服于别的成员的压力下。
现在批评的声音,主要集中以下几个领域。第一个就是知识产权的执行问题,比如投资方面也有一些声音批评,技术转移方面,强烈要求技术转移。再一个方面一些法律法规透明度问题。比如说一些法律法规没有按期的出台或者实施细则没有按期制定这方面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总体来看,中国入世的承诺绝大部分得到了执行,甚至在某些产业还是提前的执行。比如说贸易权的放开,比如说一些行业,比如分销业可能是各个地方政府提前就已经放开了。
桑百川:应该要看到,中国履行入世承诺首先很多的称赞,当然也有部分的指责,是希望中国大幅度的开放,有些要求已经超出了我们入世的承诺,比如我们关税下降达到了入世的要求,农业的开放,还有电信、商业零售等其他一些服务业。特别是制造业,这些我们的开放程度欧已经完全达到了当时入世的一些要求,现在别人对我们更多的指责正如李博士所说的,集中在我们中国整个经济环境下,比如知识产权保护,比如我们的一些相关的管理规则,政策的透明度等等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指责,是没有看到中国这些年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过去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改革开放以后陆续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主持人魏喆:直接把我们和已经很发达的国家来进行比较。
桑百川:一方面我们入世谈判的时候,认为我们还是一个具有转轨国家的这样一个特点。很多活动是出于体制转轨过程中来,我们没有完全以市场经济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另一方面又不注意到我们转轨过程中的世贸组织的成员,它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同样存在一个历史改进过程,中国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应该说相当多的,这不仅是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对我们的要求,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义务,也是中国自己的要求,中国如果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们很多技术创新都没有保护的这种条件,没有动力,如果侵犯知识产权不受制裁,中国国内自己的企业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从外部、内部两方面要求来看,已经在尽快的,而且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至于政策透明度,过去我们的政策很多都是隐蔽性的,也就是说,打上什么机密或者传达到什么样的部门,社会公众很难知道。可是入世之后我们立即兑现承诺,比如我们很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我们很多国内的政策,都是在公开的政府的网站上去发布的,而且给予了一个月的讨论期。我们的政策透明度已经明显提高了,当然并不是说中国已经做的很完美了,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这不仅是履行入世承诺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要求。
主持人魏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访谈就要结束了,请两位老师对我们搜狐网友再说几句话。也会我们的《入世五周年——负责人大国迎来全面开放》策划提点意见。
李计广:各位网友大家好!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继续关注中国的问题,也希望大家以更冷静的这种心态来看待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桑百川:搜狐财经频道创办入世五周年的选题来和广大网友进行交流,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策划。入世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神经,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中国未来在WTO框架下到底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这也是广大网友可能关心的问题。希望有机会能够跟各位网友做更多的交流。我最后想说一点,当我们去思考中国入世所带来的变化的时候,特别是对一些产业的影响的问题的时候,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中国正处于经济制度变迁的转轨时期。也许很多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它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他看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可以把这种制度的变迁放在次要地位。但是中国作为一个转轨国家,处在体制变迁的关键时期,入世所带来的这种体制变迁的正面效应,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只有考虑了这一点,你才能够更准确的去判定某个产业在入世下的变化,某个企业的变化,市场的一些变化。只有有一个规范的市场经济的体制,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产业,我们的经济才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我们期待和各位网友共同分享未来中国经济的美好前景。
主持人魏喆:谢谢两位嘉宾,也感谢各位网友,本此访谈到此结束。
>>>>桑百川博客 >>>>李计广博客
>>>>11月8日陈泰锋做客谈WTO与贸易摩擦(实录)
>>>>11月6日李顺德做客谈WTO与知识产权(实录)
>>>>11月2日尧秋根、汪玉凯谈后WTO时代政府转型(实录)
>>>>10月30日程大为做客谈后WTO时代企业战略(实录)
>>>>10月27日桑百川、李计广做客谈产业开放与发展(实录)
>>>>10月24日李仲周、马宇、于志宏做客回顾入世五周年(实录)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