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中行出海两翼齐飞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年12月31日00:11
  2009年,是中国企业海外扩张加速的一年,而在很多中企海外并购活动中,都可以看到中国银行(601988.SH,3988.HK)的身影。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行网点已经覆盖29个国家和地区,并建立了横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基金、资产管理和飞机租赁的多元化平台,可以 向“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全方位、海内外一体化的一揽子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中行出海保驾护航。

  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中行并未放慢海外扩张的步伐。中行副行长陈四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充分发挥国际化和多元化平台的优势,大力发展海外业务和多业并举,到2012年争取境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20%。

  在积极扩大海外经营的同时,中行今年还坐上国内信贷增量头把交椅。截至今年9月末,中行人民币贷款较上年末增加45%至1.05万亿元,市场份额也较上年末上升近1个百分点至8.7%。中行“扩规模、调结构、做品牌、练内功、降成本、上水平”的18字发展方针,首提即“扩规模”。

  今年的“天量信贷”对商业银行资本消耗很大,但陈四清指出,中行目前资本充足率和贷存比还处于可控范围,且对此已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资本消耗,保证扩规模的可持续性。

  立足本土发展,推动跨国经营

  我们将亚太地区作为海外发展的重点地区。在发展方式上,将通过自建、并购、现有海外机构延伸和加强与国外代理行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快海外网络发展,扩大业务覆盖面。

  《21世纪》:在中资银行中,中行起家于外汇业务,也擅长于海外业务。如果要给中行这么多年的海外业务发展做一个阶段性的评价,您的评价是什么?海外业务发展的哪些方面令人欣慰,哪些方面仍有成长和改进的空间?

  陈四清:中国银行历史上就十分重视海外的业务和机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行海外机构在支持国家建设的同时,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收益水平大幅提高,并在国家外贸结算、外汇经营、国际筹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行在海外始终坚持依法合规和稳健经营。经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中行海外机构各项业务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没有发生大额不良,盈利平稳增长。东京、首尔、马来西亚、马尼拉分行等因为良好的经营管理和内控水平,在当地同业中监管评级最高。

  中行海外机构虽然在当地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与国际性大银行相比,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网点和渠道仍然薄弱,产品和服务能力尚存差距,盈利能力不足,市场渗透力和影响力不高,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1世纪》:2008年的次级债事件和香港迷你债问题,令中行的业绩备受牵制,这一事件是否加速了中行国内外业务之间的转型?目前中行的海内外业务发展战略怎样?如何平衡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陈四清:2008年的次级债事件和香港迷你债问题,对中行的业绩有一定影响,但这与中行国内外业务的发展战略没有直接联系。中行的发展战略为“扩规模、调结构、做品牌、练内功、降成本、上水平”,这十八字方针是对当前发展形势和机遇的判断。中行会抓住国内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会利用海外网络,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目前,中行的战略目标是“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多元化服务、海内外一体化发展的大型跨国经营银行集团”。具体来说,中行将立足本土,跨国经营,实现海内外一体化发展。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中行资产、网点和人力资源主要配置在境内,因此,加快国内业务发展,做大做强本土业务既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也符合中行既有的优势;同时,中行会抓住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机遇,积极扩大跨国跨境经营,延长服务链条,拓宽服务领域,实现海内外一体化发展。从具体目标上讲,到2012年,中国银行成立100年之际,争取境外业务收入占比达到20%以上。

  《21世纪》:在中期乃至长期,中行的海外机构布局有什么样的战略考虑?

  陈四清:亚太地区与中国经贸往来关系密切,潜力大、项目多,发展前景好,而且在文化上比较接近,当地客户对中行的认可度高。同时,中行在亚太地区机构较多,熟悉当地市场和客户情况,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因此,我们将亚太地区作为海外发展的重点地区。在发展方式上,将通过自建、并购现有海外机构,延伸和加强与国外代理行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快海外网络发展,扩大业务覆盖面。在客户选择上,以中国“走出去”企业和进入中国的世界500强及其上下游企业为主要公司客户群体,提供合适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中行将围绕国内有关业务,全面实现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海内外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模式,巩固和扩大中银香港和澳门分行在香港、澳门地区的发钞银行、主要银行的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当地主流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自建网点为主,业务多管齐下

  中行已形成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各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业务平台,还具有其他国内银行无法比拟的国际化网络,可以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方位、海内外一体化的一揽子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21世纪》: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近两年来,中资银行也开始加快海外布局,但相较于工行招行等银行来说,中行更多采用的是自建网点,而不是股权并购的方式,这方面中行的考虑是什么,这是否会成为持续的策略选择?

  陈四清: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银行已经拥有了覆盖近29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家海外机构,并建立了横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基金、资产管理和飞机租赁的多元化平台。充分发挥国际化和多元化平台的优势,大力发展海外业务和多业并举,是中国银行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行在战略上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鉴于多年的海外业务经营经验,中行采取了设行和兼并收购相结合的模式拓展海外业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采用较多的是自建网点的形式,但兼并收购也是中国银行海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符合中行战略的前提下,我们会考虑各种并购的机会,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加速拓展中行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平台。近年来,中行完成了对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和瑞士和瑞达基金的收购,这两起海外收购都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实现了金融业内多元化;第二,目标企业规模适中、质地优良;第三,并购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认可度。

  《21世纪》:近年来,特别是2005年7月21日外汇管理改革之后,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中行的外汇资产保值增值受到了不小的压力,中行通过怎样的改革来应对这样的压力?

  陈四清:客观地讲,由于中行外币资产、海外业务占比较高,人民币持续升值确实给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造成了较大压力。为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中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第一,抓住市场机遇,加快国内人民币业务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集团资产规模的扩大。截至2009年9月末,中行资产总额达到8.34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9.95%,其中人民币资产占比为72.29%,比年初提高了7.04个百分点。第二,加强汇率风险管理,通过结汇、外汇期权、外汇掉期等多种外汇交易方式,有效降低外汇敞口规模。截至2009年6月末,中行外汇净敞口仅为12.4亿美元,人民币升值对当年损益的影响较小。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人民币升值也给中行外汇业务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例如,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加速升值时,中行外汇贷款、贸易融资、即远期结售汇等业务都迅猛发展,带来了可观的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今后中行将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形势变化,继续发挥外汇业务的传统优势,大力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巩固外汇业务的市场地位。

  《21世纪》:并购贷款开闸已近一年,能否介绍一下目前中行海外并购贷款的发展情况?

  陈四清:中国银行高度重视并购贷款业务,在遵循“依法合规、商业可持续、专业管理、风险可控”的原则下,主要支持战略性并购,支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和行业整合,支持符合条件的中资企业“走出去”。在境内并购业务中,截至今年9月底,中行境内已签订合同的并购贷款达人民币96亿元,外币5000万美元。并购交易涉及国有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和股权并购、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之间的并购,涉及的行业有钢铁、电力、煤炭、有色和黑色金属矿采选、机械制造、餐饮、零售等。在海外并购业务中,中行协调多家海外分行的力量,为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了资金操作、融资安排、资金汇划等一系列金融服务。目前中行为大型中资企业提供的融资金额累计高达上百亿美元,其中包括牵头安排我国目前涉及金额最大的海外收购项目——中国石化收购瑞士阿达克斯项目。《21世纪》:与往年不同,今年企业多元化融资之路的加速,对于商业银行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以及银行混业的需求再次提升,对此您如何看待?

  陈四清:为应对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中行经过多年经营,已形成了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基金、飞机租赁等各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业务平台,在国内银行同业中走在了前列。此外,中行还具有其他国内银行无法比拟的国际化网络,可以为国内优质客户,特别是“走出去”企业提供全方位、海内外一体化的一揽子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信贷规模猛增,重视风险管控

  中行在扩规模、保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和控制,坚持商业化运作方式,加强精细化贷后管理,加大有效信贷投放,优化业务结构,有效控制风险,提升经营效益。

  《21世纪》:今年以来,国内投资拉动导致信贷迅猛增长,中行于四大行中首次夺得新增贷款头筹。这是否已经表明中行正在加速进行转型?工行、建行在二季度就开始减缓步伐,有意控制信贷规模,并退出部分领域的贷款。而中行一路高歌猛进,这种差别的背后是否表明大家对宏观形势的不同判断和发展战略的不同选择?

  陈四清: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和调整结构的重大政策措施,为中行的加速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中行及时调整发展策略,提出了“扩规模、调结构、做品牌、练内功、降成本、上水平”的18字工作方针,促进有效信贷投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各家银行的情况不同,不好置评。今年前三季度,在坚持风险控制标准不降低、坚持两级集中审批机制的前提下,中行的各项公司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表现出业务快速发展的能力。未来中行要继续利用扩大内需的机会,加强项目储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1世纪》:中行对于信贷增速与信贷质量两者同时把控的信心在哪里?

  陈四清:中行在扩规模、保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和控制,坚持商业化运作方式,加强精细化贷后管理,加大有效信贷投放,优化业务结构,有效控制风险,提升经营效益,真正实现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上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断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坚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集中化、专业化,提高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中行坚持适中型风险偏好,坚持独立的“三位一体”信贷审批程序,坚持信贷审批的原则和标准不放松,继续实施信贷审批、信用评级和风险分类的集中化管理,确保在全行范围内信贷审批标准、分类标准统一,有效确保资产质量。第二,针对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中行审时度势,采取了一系列主动前瞻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我们加强主动风险管理,加大公司信贷结构调整,结合国家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制定了2009年行业信贷指引,进一步明确信贷投向,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业项目、灾后重建、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积极支持大型资源型企业“走出去”,对于“两高一低”和一般加工业中落后产能以及国家明令限制和淘汰的其它项目和行业,严格限制授信。另外,进一步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管理,按照商业化和差异化原则,研究探索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科学评价和信贷管控模式,确定了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总体信贷策略。

  第三,加强贷后管理。中行多次下发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重申合规性要求,及时提示资产受让业务风险,明确信贷管理要求,完善贷后监控和管理。同时,整合修订重大信贷风险事项报告制度,加强重大信贷风险事项管理。对潜在高风险集团客户实施名单式监控,按季形成监控报告,控制集团客户成员传染性风险。另外,还建立了预警信息库,实现客户监控信息共享,及时防范风险。

  第四,主动在全行范围内开展信贷业务的专项检查。2008年底,中行开展了全部公司授信客户的“地毯式”风险排查。2009年下半年,中行组织全行力量,区分专题,成立专项检查小组,深入调查了上半年信贷业务发展和管理情况,贯彻“边查边改”,排查风险隐患,重检政策制度,完善管理措施。这次的检查结果显示,上半年信贷业务风险整体可控。

  《21世纪》:今年中行的18字方针中,放在首位的就是“扩规模”,今后面对“前有三大行、后有股份制”的竞争压力,扩规模依然会是中行的战略之一,但由此对资本的消耗也显而易见,当前不少银行都开始探索新的低资本消耗的业务转型路径,您对此有何见解?

  陈四清:今年上半年,各类金融机构抓住国家刺激经济发展的机遇,加大信贷投放,大力扩张贷款规模,但是存款业务并没有得到对等速度的发展,导致下半年部分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和中小商业银行出现了资本充足率下降,逼近监管底线的现象,同时贷存比也接近75%的政策上限。这也是下半年贷款增速放缓的因素之一。因此,这种不计成本的扩张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中行今年扩规模成效显著,目前资本充足率和贷存比还处于可控范围,但中行对此已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资本消耗,保证扩规模的可持续性。比如,加强经济资本管理,通过经济资本管理约束分行提高业务发展效率;调整贷存比的管理方式,分条线、按分行实行贷存比管理,避免基层机构出现盲目扩张的行为等。《21世纪》:中行庞大的次级债发行计划尚未全部完成,但次级债新规已经出台,中行未来的融资计划会否有变?

  陈四清:中国银行2009年3月的股东大会通过,计划在2012年底前发行不超过人民币1200亿次级债。今年7月已发行400亿次级债券,但当月赎回2004年发行的140.7亿次级债券,综合来看,中行附属资本增加259.3亿。以2009年3季度的数据为基准,中国银行在2009年7月1日后持有的其他银行次级债共计126.25亿。若考虑次级债扣除因素,中国银行第3季度集团资本充足率将下降0.21个百分点。因此,次级债扣除因素对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有限。

  中行近几年的资本充足水平高于主要同业,今年资产和业务高速增长,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是正常的。中行将充分考虑股东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将资本充足率控制在安全水平之上。中行将根据监管要求,健全资本规划,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和市场状况确定未来几年的资本需求,调整完善资本补充计划。中行将根据经济环境、市场情况及业务发展情况等确定未来资本补充的方式、时机和其他事项,确保资本充足。
责任编辑:李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