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地方政府存抱怨 融资平台监管办法延期出台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吴丽华
2010年03月27日09:27

  1000万到7000万,作为一个县级市的预算科长,李可发感受到的是迅速膨胀的财政压力。

  3月25日,李可发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2009年刺激经济的背景下,当地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迅速增加,今年政府财政预算中政府债务还本付息的支出一下子由1000万增加到7000万,这一支出占到当地今年可用财力的5%左右,财政压力明显增大。

  对于最近盛传的中央政府要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消息,李可发表示很难理解:“不是去年刺激经济时,上面要求各地都要建立的吗?”

  李可发向本报记者抱怨,去年鼓励融资平台贷款,今年又收紧,政策变化太快,没有连续性。“其实地方融资平台的这些问题,上边是有责任的。”他说。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一家地方投资公司的崔姓负责人则表示,高层正在研究的地方融资平台监管办法对其公司业务影响不大。他认为,新的监管办法可能会取缔一些没有实业的地方融资平台,但是对他所在的融资平台没有影响。

  本报记者了解到,尽管监管办法一稿已出,但是具体的政策并没有确定,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该监管办法的出台将不得不延后。

  地方财政压力剧增

  在刺激经济的名义下,李可发所在市的地方融资平台去年新增了三四个亿的贷款,这些贷款名义上属于挂靠在当地财政局的一个副科级投资公司。

  当本报记者质疑一个副科级的干部为何能够贷到三四个亿的资金时,李可发表示,这个公司是由当地常务副市长兼任董事长的。在这一背景下,投资公司的巨额债务,不可避免地压到了当地财政的头上。

  据李可发透露,这些资金大多是投入到当地公共投资领域,比如市政建设、铺路修桥等等,属于基本上没有收入的项目。所以,所谓投资公司的债务实际上就是地方财政的债务,最终都是地方财政的负担。

  不过当地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和多家大型企业,财力相对较好,这些债务也还处于相对可以承受的范围。“别的县市,对于去年一下子增加的巨额贷款,偿还难是肯定的。”李可发表示。

  另一个现实的压力则是,去年投资公司增加的债务大多都是短期的贷款,今年就要开始还本付息。如果今年开始收紧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不仅投资不能够持续,偿还债务的压力也会很大。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陷入了高负债、高膨胀、高泡沫的经济怪圈。2008年11月以来的大量举债破坏了原有的债务平衡,2006年以来国家通过专项资金安排的偿债努力,被一揽子投资刺激计划所冲淡。

  在反衰退的旗帜下,地方政府举债和融资显得越发非理性、无约束性和盲目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也大量涌现,这些平台继而进行大胆的融资和举债,新的一轮负债高潮到来。

  据统计,2008年1月底,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负债总计1万多亿元,截至2009年5月底,负债总额急剧上升至5万多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商业银行贷款。

  到了2009年底,这一数字继续增加,据监管部门统计,截至2009年底,各级政府融资平台达到8200个,债务余额已达6万亿元左右。调查表明,其中80%为项目贷款,且绝大部分是2009年突然出现的。

  中央地方存分歧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急速膨胀,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年初以来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监管的风声越来越紧。但是在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和巨额债务的压力下,中央和地方分歧十分明显。

  李可发明确表示,地方债务增加存在风险,上面也是有责任的,因为这些是在配套4万亿的背景下被鼓励的,而且银行也非常积极主动。

  事实上,这种分歧从地方融资平台监管意见的制定中也可见一斑。据悉,在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征求意见稿中,措辞比较严厉,不允许风险大的融资平台再通过银行贷款或者发债等方式融资。这样一来,一些区县级的融资平台不仅面临资金来源枯竭,甚至可能被取缔。

  此前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要区别对待,对于有能力换本付息的要放开,而没有偿还能力还要取缔。但是,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取缔公益性项目融资平台不可避免地存在阻力。

  上述崔姓负责人表示,新规可能会取缔一些没有实业的融资平台,而他所在的融资平台有实业支持。但是,不可否认当地的融资平台大部分投入是在公共投资领域,并没有收益,还本付息则依靠地方财政。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就曾表示,很多地方财政担保的地方融资平台都由市长、副市长亲自挂帅,取缔这样的投资公司难度可想而知。

  财税体制是根源

  在不少人看来,地方融资平台之所以发展成一大难题,其根源还在于地方财力的限制,融资平台是在现有财税体制和融资体系下出现的产物。从长远来说,单单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运作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财权上移,地方出现财政困难,特别是基层财政困难,一直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产生的地方债务一直难以解决。去年,4万亿刺激经济的大背景下,在配套中央投资的名义下,各地地方融资平台快速大量成立。

  如今,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一年间迅速膨胀,加强监管、控制地方财政风险,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并没有好转,地方财政建设资金依旧不足,配套投资依然需要银行贷款。因此部分专家建议,对于确实应该由政府承担建设责任的公益性社会类项目,应该通过加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和中央转移支付、特殊国债等多种渠道,安排项目资金。

  “只要中央政府没有改革现行财税体制的决心,地方就很难不依靠融资平台,而融资平台所潜伏的种种风险,相信也不会随着规范措施而完全消失。”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一地方财政官员表示。

责任编辑:克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