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请勿转载)
东风日产不可能无限放大,对于日产来说,必须把郑州日产培育成日产中国第二极。尽快把郑州日产培育成第二个东风日产,乃日产中国战略的当务之急
毫无疑问,日产(Nissan)正在成长为日系三大汽车品牌中最具有竞争力的品牌。然而,观察日产中国战略,我们不难发现,日产两大合资公司东风日产与郑州日产,表现出明显的“一大一小”失衡格局。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局面?这首先和它们的战略定位有关。在日产中国战略里,东风日产是日产在中国的PV(乘用车)事业担当者,而郑州日产则是日产中国LCV(轻型商用车)事业担当者。这种车型分类战略,在所有外资汽车企业中绝无仅有。
以大众汽车为例,两个合资公司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车型定位几乎完全一致,上海大众有普桑,一汽大众有捷达;上海大众有帕萨特(领驭),一汽大众有迈腾。再以丰田为例,一汽丰田有锐志,广汽丰田有凯美瑞;一汽丰田有汉兰达,广汽丰田有RAV-4。其他合资企业如本田,情况也差不多。
日产当初如此定位两个合资公司,是担心内部竞争。实际上,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并没有看到两个大众打架,也没有看到两个丰田打架。人们更倾向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太大了,2009年销量超过1300万辆,全球第一;2010年销量可能达到1700万辆,2011年进一步达到2000万辆,如此巨大的市场,给汽车企业带来了太多的机会。
类似的例子早已有之。在中国,著名的宝洁仅洗发水就投放了飘柔、潘婷、海飞丝、沙宣四个品牌,而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宝洁占据中国洗发水市场高达50%以上份额,四大品牌互相残杀的局面并未出现。
据悉,2010年,东风日产销量有望突破60万辆,而郑州日产10万辆销售目标能否完成尚存疑问。两个公司一大一小,严重不平衡。
东风日产做大众车型,郑州日产做小众车型,这种战略定位,实际上是画地为牢自缚其身,不仅对郑州日产不公平,也不利于日产在中国实现持续发展。因此,郑州日产销量远低于东风日产情有可原。实际上,郑州日产相当令人尊敬,在皮卡及越野型SUV市场,它都做到了极致。
东风日产不可能无限放大,对于日产来说,必须把郑州日产培育成日产中国第二极。尽快把郑州日产培育成第二个东风日产,乃日产中国战略的当务之急。
日产似乎意识到了郑州日产对于日产的意义。2009年以来,日产悄悄加大对郑州日产支持力度,不仅密集投放两款新车(轻卡凯普斯大和CDV车型NV200),而且加强了双方的沟通和交流。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最严峻的2009年春天,日产相继停止了印度、南非的投资项目,郑州日产第二工厂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对于拥有两个合资公司的日产来说,实现东风日产和郑州日产的均衡发展是必须做出的选择。如果郑州日产坚持狭隘的LCV战略,不仅永远做不大,而且难以对日产的中国战略形成有效支撑,这也不是日产愿意看到的。
实际上,目前这种“瘸腿”结构不尽快改变,郑州日产还有可能成为日产中国战略的拖累因素,目前,郑州日产NISSAN品牌车型年销量不足5万辆,不到东风日产的1/10,与其国际品牌应有形象格格不入。
实际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极具实力的汽车市场,心甘情愿把自己定位于小众车型,等于拱手将主流市场让给竞争对手。聪明的日产,恰恰在郑州日产的定位上犯了错误。
在人们看来,随着NV200这款带有大众车型特征的新车上市,郑州日产“LCV专家”的定位正在被小心翼翼地突破。而上马轿车项目,则一直是郑州日产内心深处的渴望。实际上,在官方看来,河南汽车产业的发展,真正能指望得上的还是郑州日产,而不是海马。
9月份,郑州日产第二工厂将建成投产,届时日产全球CEO戈恩将亲临现场。但截至目前,日产似乎并未清晰界定这座按日产全球最高技术标准设计、建设的工厂,到底要用来做什么,公众只知道,这座新工厂以生产日产品牌的车型为主。而目前郑州日产所有日产车型加在一起,年销量不足5万辆,12万的年产能无疑是一种浪费。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日产将投放更多新车型给郑州日产,从而满足第二工厂的产能。这一点,从郑州日产在年初发布的“1020”计划也可以看出——郑州日产2010年的销售目标是10万辆,2012年是20万辆。如果不增加新车型,这样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实际上,站在产业布局的角度看,郑州日产地处中原,区位优势明显,在这里投放新车型,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至少会低于从广州和襄樊往华北、东北、西北运送车辆。
从郑州日产第二工厂的设计产能看,一期12万辆,中期20万辆,靠小众车型是吃不饱的,我们基本可以判断,未来郑州日产第二工厂必定上马大众车型,即所谓乘用车。这类车型的推出,势必改变日产此前对郑州日产的定位,从而实现郑州日产产业战略的重大转型。
一个有趣的猜测是,郑州日产新工厂将率先生产奇骏与逍客。这一传言从侧面印证了郑州日产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定是从小众产品向大众车型延伸。
实际上,除此之外,日产没有更好的选择。
(作者系中国家电产业资深观察家)
刘步尘的其他专栏文章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