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要闻快报

格兰仕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平衡术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01月08日12:48
  在中国家电企业里,格兰仕可谓一个“异类”,继最初的微波炉这个单一产品之后,短短几年时间,格兰仕先后“跨界”到空调、冰洗、小家电等领域,而在这些新领域里,已经是巨头林立、血流成河。

  格兰仕的目的很清楚要将它在微波炉产业上取得的奇迹,延续到这些新产业。与海尔、美的的发展战略、思路一样,格兰仕最终要做全家电企业,横跨多个品类,这是竞争趋势决定的。

  从创业伊始,格兰仕已经走过了32年。基本上每过10年,都会进行一次转型:第一个10年做轻纺产品;第二个10年开始做微波炉产品;第三个10年开始进行家电产业多元化。

  这显然是个冒险行为,因此,产业界及媒体对格兰仕的上述激进给予了诸多质疑,但格兰仕却一意孤行。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产业逻辑?据传,格兰仕已经启动上市,目前进展如何?格兰仕发布的千亿计划,又隐含着哪些策略?

  2010年12月初和12月底,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多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深入剖析格兰仕的激进与保守。“在业务上积极进攻,属于激进主义;但在经营上稳扎稳打,属于保守主义。”

  他透露,格兰仕的上市进程已经启动,而目前公司5大品类中,微波炉,冰洗、厨卫、空调、生活电器等,计划使每个品类年销售额都超过百亿。“格兰仕的风格是,要么不做,要么每个品类都要冲到前三,在每个细分市场冲到第一。”他说。

  千亿目标

  《21世纪》:格兰仕最近提出了千亿计划,要将销售额从现在的年过百亿提升到千亿规模,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目标?

  梁昭贤:欧、美、日、韩的家电企业已经完成洗牌,只剩下了几个巨头企业。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中国未来也会有这样一个大洗牌的过程。最终,能在这个洗牌中继续立足的企业规模将会达到千亿元之巨,小于千亿元的企业将很难生存。

  届时,中国大型家电企业可能只有五六家,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两条路,不为胜利者就为失败者,不做洗牌者就会成为被洗牌的对象。

  《21世纪》:这就意味着你们要“跨界”,从最初的微波炉,“跨界”到冰洗、空调、生活电器等领域,但在这些领域里已有很多领先者。你们为何敢于迈出这一大步?

  梁昭贤:暂时的成功只是优秀,只有持续领先才是卓越。目前,中国尚没有如美国和日本那样能做到持续领先的企业,今天某些企业虽然已经站到了制高点,但还不是格兰仕认为的制高点。

  竞争不是一天的事情,别人先走一步,暂时领先,对于格兰仕来说,这不是大问题。我们要打造自己持续领先的优势,成为一家卓越的企业,这也是格兰仕的团队“革命”加“拼命”的原动力。用昨天的眼光看今天,更要用明天的眼光看今天。

  《21世纪》:2010年年初,你们提出加快传统优势家电转型升级,如何才能转型升级?

  梁昭贤:从中心市场向渠道市场转型;从单一的海外市场向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并重转型;从OEM为主向自主品牌转型,有了自己的品牌才能够掌握定价权;从中低价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生产力水平要有质的飞跃。

  为此,格兰仕要从原来简单的低成本、规模化优势,向研发、营销、管理等多方面优势转型、提升。研发要走到前面,营销主要是渠道建设,管理则是建立、优化现代管理体系。

  《21世纪》:转型升级后,你认为微波炉与其他产品的比例各占多少才是合理的?

  梁昭贤:目前,微波炉的收入在格兰仕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40%—50%;未来,冰洗、微波炉、空调、生活电器等要各占三分之一,要达到基本平衡的状态。通过这4个三分之一,形成120%,最终保证实现100%的目标。

  之所以不设定为100%,是因为我们做事情都是保守策略,留有一定的余地,设定到120%,才比较容易达到总目标的100%。我们觉得,冲三甲不能按三甲的动作做,否则难以达到目标。逻辑思维上是永争第一的思想。

  筹备上市

  《21世纪》:到今天为止,在国内白电前5强中,只有格兰仕是非上市公司,据传,格兰仕也启动了上市,目前进展如何?

  梁昭贤:正在全力推动。格兰仕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到了今天这个规模。今后,格兰仕要想持续发展、更大规模增长,就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我们在与投行一直在讨论上市问题,但目前,尚无清晰的时间表。

  有一点可以肯定,格兰仕的上市不是为了简单地融资,因此要选择合适时机,以最好的方式做。

  《21世纪》:上市的设计会有什么特色?什么时候才是合适时机?

  梁昭贤:我们一直强调格兰仕是大家的格兰仕,是社会的格兰仕。要使公司更加快速、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制度设计非常重要,要使公司的各个参与者都有老板、经营者的心态,能够分配到公司成长的红利。

  上市会使格兰仕变成真正的公众公司,这是各方参与者享受公司成长红利的一个途径。为此,我们要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要在现有的上市公司常用的激励方式之外大胆创新,我们不但考虑到企业内部员工,还要考虑整个产业链,将整个产业链都捆绑到一起。未来,格兰仕要进行大规模投入,与整个产业的相关企业共进退。

  这是格兰仕上市后要达到的目的。格兰仕要么不成为公众公司,要么成为一个真正的公众公司。

  《21世纪》:你平时最关注哪些财务指标?

  梁昭贤:我最关注现金流、资产负债、盈利水平,要把握好一个度。我基本上每周看一次财务指标,业务指标则是天天看。

  资产负债率一定要在行业水平之上,我们一直强调低负债高增长。格兰仕的综合负债率30年来每年都在下降,盈利水平则在持续进步。通过大规模投资堆砌出来的发展是有泡沫的,我们30多年的发展经验不允许经营有短期行为、不允许泡沫的存在。

  30年来,格兰仕没有投机经营,没有过高负债,因此,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们这种稳健经营的企业来说,倒是一个机会。当时,低负债其实成为了一个竞争优势。金融危机后,业内开始对高负债进行反思,谨慎的财务政策开始受到推崇。

  我接触过很多海外上市公司,他们的资产负债率普遍比中国公司低,李嘉诚、郑裕彤等人曾经说过,公司负债率一旦超过35%,最好马上卖掉(部分业务或资产),但现在中国很多公司负债率都是60%以上。

  总之,格兰仕在业务上积极进攻,属于激进主义;但在经营上稳扎稳打,属于保守主义。这是格兰仕的一贯风格,以后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最大担心

  《21世纪》:对于公司发展,你目前最大的担心是什么?

  梁昭贤:最担心组织僵化,团队没有活力、没有激情,我希望大家都时刻保持活蹦乱跳(笑)。格兰仕从来不缺战略,但需要团队有更多的激情、更大的活力。

  《21世纪》:很多公司在创业期一般都有强烈的拼搏精神,到了发展中期,则会进入平稳发展期。

  梁昭贤:一稳定就死定,要在不稳定和不确定中,寻找自己的稳定和确定。

  企业最大的竞争砝码是人才,同样的厂房、同样的设备,不同的人,或者同样的人,在不同状态下,就会有不同的局面。团队里每个人每天的需求都在变化,如何满足?需要持续的动力、压力,如果组织沉闷、激情不够就麻烦了。因此,再普通的工作,也需要激情、需要投入。格兰仕三十余年的企业发展中,永争第一的冠军心态随处可见,这是保持持续激情的动力之一。

  《21世纪》:公司总部一直在顺德,这对人才引进有没有影响?有没有考虑将总部搬迁到中心城市?

  梁昭贤:世界500强里很多公司,总部一直都是在其发家的地方,由此看来,不一定要将公司总部搬迁到中心城市、大城市。地理位置的确是个问题,但如果企业的其他吸引力够强大,是可以弥补地理位置的劣势的。如果格兰仕将总部放到上海,能招到的高层次人才的确会多很多,但在上海,人才的流动性会很大,而在顺德,高层次人才的绝对数没有上海多,但人才的流动性也没有上海大。格兰仕的总部还是要立足广东,面向世界。

  当然,研发人才一定要全球化、国际化,此外,研发不能只在实验室,要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总部的研发中心只是一种统筹,主要是制定大的战略方向,打造好的机制,让研发人员愿意到市场一线去。

  《21世纪》:问题是如何才能吸引到人才?

  梁昭贤:好的管理者,应该是营造出一种人才磁场,要成为最吸引人才的磁铁。能否成为这样的磁铁,一是看企业家的资本实力、有无思想、追求、能力如何、胸怀是否够大;二看利益分配方式,是否有共享机制;三看企业家的组织力,是否可以带团队。

  成本领先

  《21世纪》:格兰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成本优势,一度号称“价格屠夫”,未来,这个优势还会继续发挥作用吗?

  梁昭贤:白电行业是全竞争性行业,是中国众多产业中在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行业之一,白电与黑电本质不同,因为白电的很多核心技术在中国企业自己手里。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本优势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品牌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

  格兰仕一开始是成本为王、价廉物美,所谓烧鹅味道、豆腐价格,我们对控制制造成本充满信心,这是核心优势之一。无论做任何一个品类都会强调这点。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发挥成本领先战略,做到价廉物美;但努力从成本为王到价值导向,也就是别墅的质量、商品房的价格,这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对于我们,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不是结束了,而是刚开始。中国的社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急剧变化中。如果郭台铭将70万员工的工资从900元提高到1000元,对格兰仕来说是好事,因为理论上,这70万消费者的购买力提升了,意味着我们的客户群又扩大了。因此,格兰仕会坚持价格战略,永远与消费者在一起。

  《21世纪》:目前,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沿海地区的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受到挑战,一些学者提出将制造环节转移出去,作为大型制造企业,你们如何看待?

  梁昭贤: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比中国低,但未来10年,微波炉的制造中心应该还在中国。就我们来说,微波炉将从现在在沿海大规模集中生产,向就地设厂、就地销售转变,因此,以后格兰仕可能在很多地方设厂。

  我觉得,企业的管理、营销可以集中,但以后的制造要分散,而且要社会化,最终向更高层次走,企业只需要掌握研发、核心部件的生产与品牌构建等,中低层次的制造都可以社会化。

  未来,企业需要快速设计、快速生产。格兰仕原来做一个模具需要30天,现在只需要1天。2010年“秋交会”上,有外商提出愿意提高一两块美金,但要将订单周期从45天缩短到30天。而要做到快速研发、快速生产,没有自己的制造基地是无法做到的。

  “人治”之辩

  《21世纪》:两位梁总平日工作非常繁忙,经常身先士卒。而一些大型企业的老板似乎比较清闲,可以去爬山、打高尔夫球。有评论认为这种企业家精神非常值得钦佩,但也显示作为家族企业的“人治”色彩很浓,放权不够。对此,你如何看?

  梁昭贤:尽管格兰仕还不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是靠人治,而是靠制度与体系运转的。

  我和父亲的确平日工作都非常繁忙,但关键是看忙什么。公司在高速发展中,很多东西是动态的,是体系外的东西,这需要企业的所有者要全身心参与和推动。所有者和投资人,要先去学习新的东西,自己掌握后才能有比较正确的判断,才能引进到体系内。

  经理人、企业家到企业的所有者,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角色、职能必然有些交叉,但更多时候还是有明确分工的。比如,刚开始,创业者要亲自操盘,兼任经理人的角色;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创业者则成为企业家;企业继续发展后,企业家则成为了投资者。

  另外,我认为,企业家的做事风格会影响整个公司。格兰仕所处的行业,以及30多年的创业经历,铸就了公司上下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基调。每天只是打球、游山玩水的老板,与这个基调格格不入。

  家电业的竞争态势决定了,必须具备这种拼搏精神。要做到领先一步,企业家就不能过得太舒服、太没有压力。在关键的时候,指挥员是喊“跟我冲!”还是“给我冲!”?在格兰仕看来,一定是喊“跟我冲!”只有企业家起到榜样作用、身体力行,所有人才能义无反顾地冲锋。

  毛泽东“敌退我进、敌进我退”的理论,用于家电业是不行的,因为竞争对手是不会主动撤退的,只有发扬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永争第一,才有可能胜出。因此,企业家,不但要与整个团队比思想,还要比体力。

  《21世纪》:但是,格兰仕目前还算是个家族企业,在亚洲模式下,家族企业还是比较好的模式,比某些国有企业,甚至比某些公众公司好。你如何看待家族企业?

  梁昭贤:我和父亲都一直坚持,格兰仕是大家的格兰仕、中国的格兰仕,格兰仕不姓梁,而是姓“发展”。

  另外,前几年,业界有人说,梁董事长要将权杖传给我,公司存在接班人问题,其实,格兰仕不存在接班与否的问题,我与父亲一起创业,都是创业者,我与父亲的分工合作也与之前一样,不需要改变,因此,不存在接班与否。

  作者:程东升 张勇 北京 广州 (来源:程东升)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