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未来五年是中国发展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五年,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五年
如果问哪五年对中国经济最重要,笔者认为是未来五年,这样的机会中国以前不会有,以后也不会有。能把未来五年规划好、设计好、执行好,中国就能一举成为高收入国家。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偏上国家。如果将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因素考虑在内,中国人均GDP大概五年翻一番,即在2016年即可达到1万美元,进入高等收入国家。因此,未来五年是中国发展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五年,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五年。
未来这五年无论是与以前相比还是与以后相比都有独特性。与之前相比,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量上,中国人均GDP从十几美元增长到4000美元,用了六十多年,但是再增长4000美元,也许只要几年时间,从这个角度讲,未来五年的经济增长有可能相当于以前几十年的增长;如果与以后对比,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则体现在速度上,这也许是中国继续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后五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后也将进入一个低速增长期。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未来五年是一个怎样的黄金时代,这必将是中国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五年。
因此,未来五年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很多国家都没有跨过这道坎,落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就达到了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水平,但直到现在,人均国民收入也难以突破1万美元。而且这个时期,各种积累的矛盾也会集中爆发,经济容易出现大幅波动。中国经济要在未来五年平稳发展,不出问题,就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对待。
保证均衡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失业是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中国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和1.83%的国际资源,要为占世界人口26%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就业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不仅强调经济增长,更强调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均衡就业最主要的问题,是高学历人群和低学历人群在就业上的均衡,现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高学历人群就业难的问题。低学历人群,特别是“普工”可以跨行业流动,不容易出现长期性的失业,而高学历专业人才选择面窄,跨行业就业的能力非常差,一旦失业,很容易形成长期性的失业,从而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其实,部分阿拉伯国家比如突尼斯、利比亚等国家发生暴乱都是因为这种情况。因此保证均衡就业,特别是高学历人群的充分就业,是维护社会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借助新技术革命完成经济转型
发展中国家利用比较优势发展低端制造业,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高速增长,但如果难以克服技术创新瓶颈,在经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而中高端市场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时,很容易导致经济增长停滞。要克服这一挑战,就需要在自主创新方面持续增加投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世界科技革命很大程度上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革命,已经发生的三次伟大的科技革命,基本上都是在这两个领域展开。在交通领域,中国高铁技术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而通讯技术方面中国也积极备战,估计在第四代通讯技术方面就可以与世界并驾齐驱。这两方面可能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突破口。
做好经济的宏观控制
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很容易导致经济动荡甚至是经济危机。从拉美国家看,受西方新自由主义影响,政府作用被极度削弱,宏观经济管理缺乏有效制度框架,政策缺乏稳定性,政府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顽疾难以消除,经济危机频发造成经济大幅波动。如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2002年阿根廷经济危机,都对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严重冲击。东南亚国家也是如此,一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打击得从此一蹶不振。当前的中国面临着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等挑战,这方面不可不慎。
注重民生保障
“有恒产者有恒心”,在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间点,解决人民的居住问题,让人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提升国民幸福感、促进社会稳定,从而让中国经济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获得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向均富发达的发展道路。同时,日本和韩国在由中等收入转向高收入国家进程中,都较好地控制了收入差距扩大,日本1960年代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韩国1970年代推行“新社区运动”,缩小了城乡和居民收入差距,使初次分配更趋均衡,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长期性的经济增长,必然是包容性增长所致。“唯GDP主义”的发展方式虽然在短期内造成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将遗留很多问题,最终成为经济增长的阻碍。包容性增长是更加注重可持续的增长,要想可持续,就必须是包容性的增长,以上问题国家已经注意到,我们要有信心。
(作者系经济学者,《中国大形势》作者)
高连奎的其他专栏文章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