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1980年代末,泡沫经济末期的日本三菱收购曼哈顿的洛克菲勒中心付出的代价一样,最终日本经济奇迹结束,人们明白太阳也会落山时,曾经“日本第一”的精神感召下在世界攻城略地拿下的企业,最终只能贱卖。被认为是暴发户的中国是否会重步日本后尘呢?
在所有阴谋论述中,关于粮食安全的阴谋论最令人惊慌。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大国在崛起,中国13.6亿人的吃饭问题,粮食安全又是否一定要自给自足?
新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就讨论了这样的一个话题。跨过食不果腹的时代,习惯了丰裕时代吃穿不愁,是很难想象拿着粮票搞定量供应的感觉的。经济学入门时的比较优势是理论假设前提,但将之放到多边政治关系中,情况就一如既往的开始复杂了。
国境线被封锁,粮食被禁运,这就好像一个梦魇一样纠缠着老一代同胞的记忆,这到底是事实还是宣传形成的认知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还是聚焦在这种心理背后的行动。
我们的两个邻邦,日本、韩国两国的粮食进口都高达本国食品消耗的73%,沙特阿拉伯更是达到了87%。但是我们身处的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却担心被孤立,于是需要确保粮食安全。
而在所有的自给自足与阴谋故事中,故事的突破口似乎总是出现在大豆之上。中国是严重依赖外国的大豆进口,每年中国主要从巴西和美国进口大豆,1999年进口430万吨,2010年就升至5800万吨,更有学者预测2030年将达到9000万吨,其中颇大一部分是食品饲料。在大豆、豆油、豆粕这一产业链上,豆粕是猪饲料的重要原料,如果豆粕价格高,猪肉价格就高,于是连锁反应就到了高企的CPI上面。
对这样一个中国无法控制产量的产品,对这样一个对CPI指标有明显影响的一个产品,不安全感由此而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出路何在?
于是就引出了另一篇文章,主题是:中国对外的第二次投资浪潮。乍看这一题目与粮食安全不搭界,但细想解决粮食问题为什么不能用对外投资的方式去进行呢?既然可以全球购买资源,为什么不可以租种土地生产自身所需要的食品呢?
所以,才有中国企业到海外买地的各种新闻。
这被称为第二次的对外投资浪潮有别于第一代中国国有背景的企业出海投资,瞄准了国际的资源能源领域大肆投资,而第二次的投资浪潮主题则换成了民营企业。
《经济学人》举了复兴、绿地和SOHO中国都在美国出手房地产投资的案例,又一笔带过吉利购买沃尔沃、东风汽车对法国标致雪铁龙的投资、阿里巴巴在美设立分支机构投资创业企业,以及联想和黑莓的绯闻,主要观点就是想证明这次来得是民企。
而伴随着这新一轮投资,又有人在等待洛克菲勒时刻,就好像1980年代末,泡沫经济末期的日本三菱收购曼哈顿的洛克菲勒中心付出的代价一样,最终日本经济奇迹结束,人们明白太阳也会落山时,曾经“日本第一”的精神感召下在世界攻城略地拿下的企业,最终只能贱卖。被认为是暴发户的中国是否会重步日本后尘呢?
这就是在拧巴了的全球化时代,瞻前顾后的大国崛起故事。在那些看似不想关的事件组成的连环故事中,环环相扣,精彩纷呈。而当你把目光拉远些,你会看到更为广阔的图景:比如即将开战的NBA联赛举例,丰田中心的名字一早就被中国火箭球迷所熟知,那又是一个太阳落下又升起的故事了。
(作者系资深财经媒体人)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