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二季度开始,经济理论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的问题展开了热烈争论,媒体的介入和境外传来的声音更是使这个热点变得沸沸扬扬。今年6月以来,随着200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格局基本明了,围绕2004年宏观经济的走势与宏观政策的取向,讨论再度“热”起来。那么,该如何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哪些与以往经济过热不同的特点呢?若特点把握得准确,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手段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前的经济过热是投资拉动的局部过热
经济学家们在“经济是否过热”以及物价走势问题上认识不一致,是因为缺乏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或者说,不是在同一个逻辑框架下谈论问题。一些学者强调的是投资、信贷、货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另外一些学者却举证失业率、商品零售额、消费物价等数据。由于缺乏统一的衡量指标,经济学家们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盲人摸象”。
根据传统经济理论,经济过热有三大表现:一是物价持续快速上升;二是居民消费全面高涨,许多商品供不应求;三是出现产业瓶颈,如能源或原材料的瓶颈制约。但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表明当前的“经济过热”并不典型。
首先,当前物价虽然出现明显上涨,但总体幅度较小、涉及商品范围不太大,而且缺乏持续快速上涨的动力;其次,价格指数从2002年末开始从负位上行,先是原材料价格涨得最快,然后是企业商品价格,再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最后才是居民消费品价格,这清楚地揭示了中国目前物价上涨有非常强的结构性特征,即上游产品的价格涨幅远远高于下游产品的价格涨幅;第三,从经济周期的视角看,当前经济增长速度还远未达到过热的水平。只要考察上一个经济周期中历年的经济速度,就会发现从1990-1998年9年中只有3年的时间GDP速度低于9.1%,亦即2003年9.1%的GDP增长速度并不算高;第四,除物价指数外,就业水平也是衡量经济过热的硬指标,从就业指标看,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由2000年的3.1%升至2003年三季度的4.2%,2004年则可能接近4.7%,可以说失业率已上升到历史最高记录,故此不能得出中国经济过热的结论。
但自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确实出现了局部过热,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增长速度超过了30%;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建材、汽车等投资和发展过热;很多地区的开发区建设圈地过热;地方政府主导型投资过热。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一种投资性的局部过热。 理由如下:(1)投资热主要是因经济结构调整和重化工业发展带动的高投资以及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拉动的;(2)粮价上涨是由这些年“三农”问题的长期积淀导致的;(3)煤、电、油、运的瓶颈主要由电力需求引发,这一方面是由于此番投资热主要集中在高能耗的重化工行业,另一方面也与前一时期对电力行业的宏观控制失误有关;(4)纺织、电解铝、水泥和钢铁等行业的投资快速增长,可能导致几年之后的产能大量过剩,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是一个常态,不能认为产能过剩就是经济过热。
此次经济过热的特点是工业过热,农业、服务业偏冷
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发布的数据进行计算,2003年GDP总量中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5%、54%和31%,第二产业比重明显提高,比改革以来最高的2002年又提高2.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下降2.7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出现了新的“非均衡增长”。在第二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全部工业的增长速度估计超过了13%,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属超常规高速增长。其中除了部分投资用于重化工业技术改造之外,主要是基本建设投资过大。这种投资导向带来产业结构的明显偏倚。同时,还导致了更严重的问题:工业“过热”,而农业、服务业仍然没有从前期的不景气中走出来。2003年,农业、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分别只有2.5%和6.7%,比2002年减缓了0.4和0.8个百分点。这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经济整体过热时期第三产业同步高速增长的情形明显不同。因此,这种冷、热并存的失衡状态必然造成工业领域供给过剩,服务业领域需求不足,并强化短缺和过剩并存的矛盾,最终将阻碍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