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苑
金融顺:非关联股东没有其他选择
对电广传媒的其他非关联股东来说,他们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股东大会通过议案,结清债权债务;另一个是股东大会否决议案,结果是大股东可能永远也不会还清所欠债款。这样,除了投票赞成"以股抵债"方案外,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没有了。至于"以股抵债"的价格7.15元是高是低,在股东大会上并没有讨价还价的第三种选择,大股东自己已经定好了,其余的股东们只能被动地投票同意或不同意,如果不同意,那可以,但这钱恐怕永远也不能还了。
顾子明:非市场化定价存在"软肋"
电广传媒"以股抵债"方案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就是抵债股份的定价问题。特别是"以股抵债"的定价是一种非市场化的方式,这也成了该方案的一根"软肋"。从国家现有的规定来看,抵债股份定价的底线为每股净资产。而在如今上市公司净资产值形成过程中的诸要素里面,流通股股东在融资与再融资时对其作出了巨大而实质性的贡献,大股东以这一价值进行"以股抵债",显然在无形之中获得了流通股股东的转移利益。这使得以净资产值作为抵债股权的定价参照系存在非常大的不合理性和可操纵性。
徐效鸿:推行"以股抵债"宜谨慎
"以股抵债"方案的推而广之,有可能会形成大股东主动的恶意占资行为,极端的情况就是大股东想从上市公司抽身而退,其拥有的国有股、法人股又不能自由交易,变相地兑现不流通股权的方式就是不计后果地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而且按目前非流通股权的转让价格看,处于上市公司净资产附近甚至更低,如恶意占用,可大大超过大股东所拥有的上市公司那部分净资产,这对大股东而言,用区区不流通的股权,换回远大于转让所得的现金,何乐而不为呢?
回音壁
编者的话:本报《评论》版出刊虽然时间不长,但已收到大量的读者来电、来函,显示了大家对这个新生阵地的厚爱与支持。现选登读者的两封来信,我们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不断地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与意见,使我们把《评论》版越办越好。
姜义生:希望《评论》版越办越好
今天打开《上海证券报》,欣喜地看到贵报又增加了新的版面,《评论》版上每一期集中讨论一个为投资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各种不同的意见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个版面上的作者各个层次都有,普通投资者也能登上这个"大雅之堂",体现了编者所提倡的"每一个投资者都能发出声音"的编辑主张,对此,我们感到十分温暖。希望《评论》版能保持这一特色,越办越好。
林林:评论的选题可以更为广泛
贵报的《评论》版虽然刚刚诞生,但其虎虎有生气,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不过,我看了以后有一些不满足,初步的印象是觉得它过于集中地谈论资本市场的话题,也许是坚持了这样的思路,对有些好稿的处理似乎不很妥当,比如上期谈龚建平与杨小凯之死的文章,我们看了很受启发,但在版面安排上不是很突出,许多读者也许忽视了,这是很可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