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 华夏证券研究所 林阳
在利好消息刺激下,大盘在9月15日终于出现了久违的大涨,连续放量上攻的行情让人们想起了1999年的5.19行情,从行情发展演绎的表面特征来看,似乎有着相似之处,但所处的大环境背景却是不同的,最终的结果是否相同呢? >>发表评论
>>进入搜狐股票频道 >>进入股票论坛
两次行情的形似
从行情的演绎来看,两次行情有着比较相似的发展过程。5.19行情之前的调整过程经历了2年多的时间,调整的幅度从1997年的1510点到1047点,其间4次探底,5.19行情前的低点是几次低点中的最低点,可以说行情在5.19之前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回顾本轮行情,大盘从2001年的2245点到前几日的1259点,调整时间达到了3年,其间也是4次探底,最低点也是最后一次创下的低点,市场也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如果不能止跌将会破位下行。
如果再将视野放大一些,我们从大盘月K线走势图就可以清晰地发现,两次行情都是在两个大上升主升浪之后的大调整浪。5.19行情之前的主升浪是从1996年开始的历时1年多的单边大牛市,从500多点涨到了1500多点,然后回调到了1000点附近。5.19行情则拉开了第二次单边大牛市的序幕,从1999年到2001年历时2年的时间,指数由1000点附近上升到2200点,最后回调到了本次行情低点1259点。从前次行情的发展过程来看,本次行情至少在表面特征上有着不少相似之处,甚至预示着本次上升走势有可能拉开了第三次大牛市行情的序幕。
行情的推动因素更为重要
96年开始的大牛市是市场初步做大做强的结果,当市场结束了94年的疯狂投机之后,市场就陷入了长期的低迷之中,发展处于停滞之中,如何发展股市成为管理层考虑的首要问题,在发展中规范成为行情推动的直接动因,一方面扩大市场的供给,一方面推动资金入市,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市场参与者急剧增加,实现了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壮大股票市场的目标。随后的调整就是消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但总体来看,由于当时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上市公司的业绩,价值发现成为主流,加之市场资金非常充裕,资金推动型走势特征比较明显,掩盖了很多问题,也遗留了很多问题。
1999年新一届政府对股市的定位发生重大转变,利用股市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成为行情发展的主要动因,集中体现在大量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网络经济也随着国际资本浪潮启动,新经济和国企大盘交相呼应成为行情的主旋律,2年的大牛市也为国企改革筹集了大量的资金。但随着发展规模的快速扩大,不得不面对制约市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国有股问题成为股票市场的瓶颈,加之长期进行的资金推动型行情所掩盖的上市公司自身存在的大量质量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市场信心遭受到严重打击,并一直制约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本次行情的推动因素
是否有效形成
从2245点以来的调整,市场每一次的行情都跳不出反弹的性质,究其原因就是市场看到了国有股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的话,市场的长期向好发展就缺乏制度性支撑。市场只能在低位进行箱体振荡,不可能走出突破性行情,如果其他不利因素有所增强,可能连这个箱体的底部也会被打破,今年以来市场的下跌除了国有股问题的困扰之外,宏观调控问题和股价国际化接轨问题对股市的影响因素明显加强,上市公司管理问题也不断出现,市场原有的箱体下轨最终被突破,市场面临着破位的危险。
从近期管理层的意图来看,大量的国有企业将要在国内上市,包括几大国有银行的改制重组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融资的压力很大。而目前市场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如果市场继续延续原有的状态,则市场重现低迷将是不远的事情,新股的市场化改革并不能改变市场的根本状况,要重新恢复市场的融资功能,就要解决制约市场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股权分置的根本性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双赢的局面。而目前正处在底部区域,市场问题都已经浮到表面,解决股权分置才能使得股市长期向好,发展的观点已经得到大多数投资者的认同,管理层面临不得不改而且人心思改的境地,市场已经在国务院会议传递出的信息之中对出台根本性改革有比较大的期待。尚福林主席日前指出,“股权分置长期存在不仅不利于流通股东,对非流通股东不利,是一个双输的结局。”,其中特别提到了“长期存在”这个时间范畴,说明管理层也意识到了长期不解决的危害,并且还提到了“要通过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让A股变成‘含权股’”的思路,种种迹象表明,管理层有可能已经把这些问题摆在解决的议事日程上了。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就会迎来大牛市,它不是产生大牛市的充分条件,却是行情产生的必要条件。但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将彻底改变制约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限制,为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基础,为市场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成功可能性,从这点来看,解决问题本身就应该算一个很大的利好。因此,我们说,第三次大牛市的直接推动因素应该是制度性改革的突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