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在印度洋海啸夺走的十几万生命尸骨未寒之际,讨论“商机”似乎是很不合时宜的。不过,我相信无论灾难多么深重,人类还是要继续生存下去。死者长己矣,活着的人仍然需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我愿为海啸中长眠的灵魂祈祷,我也更希望为每一个活着的中国人能得到更多的福祉。
中国政府这次表现出了一个地区大国的胸襟和魄力,毅然捐款5亿多人民币,合6千万美元。无论以慈悲之心衡量,还是从地缘战略的出发,这都是无上善举,我全力赞同。同时,我也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26万农民一年的总收入。这还不算民间捐赠的近8千万元,后者相当于希望工程一年收到的捐款。捐赠是义举,没有人指望以金钱的方式直接得到补偿或回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从捐赠行为中获益的权利。我们要对人类的良心负责,为纾缓受灾国人民的痛苦尽责。我们也要对我们自己的26万农民负责。
海啸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将是一场痛苦的经历,但也将为活着的人带来商机。我个人估计,如此大规模的灾情,重建需要的金额有可能达数百亿美元之巨。世界各国捐款已达10多亿美元,只怕仍无济于事。受灾地区一方面要自力更生,还要从国际组织处取得更多援助包括贷款。与此同时,不排除受灾地区还要向其它国家贷款。
我们都知道,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已接近4000亿美元。其中据说购买美国国债的就有1800亿美元。我们给两家国有银行冲销坏帐,一出手就动用了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可谓大方之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拿个百把亿美元出来,主动提出向这些受灾国提供灾后重建的贷款呢?利息不说比美国国债更高,至少也不会低到哪里去吧?更重要地是,国际惯例,对于带有援助性质的贷款,可以要求受援国用这笔钱优先采购援助国的商品和劳务。本来,中国临近受灾国家,在争取各种灾后重建合同上就有地利之便。建筑、建材应是灾后重建的大单,国内产业在这些方面颇有竞争力。受援国用我们的贷款采购我国这些方面的商品和劳务,应是无可争议的义务。
对于我国来说,籍把外汇储备转化为对外贷款,不但盘活这笔沉淀的外汇资产,更为国内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国内经济处于软着陆后需要进入下一轮增长的关键时期。若银根过紧,怕导致经济停滞;若银根过松,又可能导致刚刚降温的某些产业再度过热。特别对房地产及相关的建材、建筑行业,由于关系每个老百姓的民生,又是对增进就业十分重要的劳动密集行业,国内政策界颇有难以措手的感觉。调控狠了,会伤筋动骨;不调控吧,又怕泡沫。这种形势下,如果能够以对外援助的方式带动有关产业的出口,满足灾后重建的有效需求,其效果相当于以同样数量的资金注入国内相关产业,但却完全避免了造成经济泡沫的风险。
即使此计不售,有关国家不打算接受我们的美元贷款,这也不妨碍我们以政府的力量,为中国企业在灾后重建中争取利益。毕竟我们已经提供了足够多的无偿援助。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政府要为本国的企业和公民在全球争利。过去,我国对外政策是政治先行。最近两年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保障海外公民权益方面大大提升了力度。但在促进中国企业的海外利益方面,我以为我国政府仍然做得不够。每年国家领导人和部门首长的出访团组,何至数十百次?若都能吸收出口型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表参加,帮助其开拓商机,则功莫大焉!希望在这次对海啸受灾国的援助和灾后重建中,我国政府既能着眼于提升国家的外交形象,也不忘记了促进国内产业的海外利益。
最后,企业也不能被动等待政府,应当主动把握重建中的商机,包括国际组织的重建合同。中国企业似乎较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如联合国每年在印度大量采购避孕药具和艾滋药物发往非洲,我国企业这方面生产能力完全不逊印度,却未有能大规模获得采购者。另外,灾后物是人非,受灾地区的产业格局难免变动。有些资本或企业可能要退出,这就给后来者留出机遇。有雄心的国内企业家,不妨一探深浅。
( 责任编辑:周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