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媒体称之为中国金融的“恐怖”故事:一些存款人正在逃离正规的银行系统,转而把钱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非正规金融系统中,这个数额已达一万亿元(1月20日《中国新闻周刊》)。
普通百姓也许并不关心所谓经济“恐怖”故事带来的问题,影响他们行为的有非常现实的东西:存进银行的钱所获得利息无法弥补物价上涨的损失,如果有某种借贷机会,并有高于银行利率的诱惑,很难说他们不会将钱托付给收益更高的“地下金融”。但政府则必须重视“地下金融”可能对经济与社会产生的“恐怖影响”,并且应该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地下金融”的繁荣昌盛,应该寻找怎样的对策?
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134.46万个工业企业法人中,中小企业已经占到99.88%,缴税占到四成多(资料:2004年1月9日《中国税务报》)。然而,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非常难。媒体提供的最新调查报告也证实: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更多依靠非正规的金融途径,在全国调查的17个省中,有的省份中小企业非正规贷款比例甚至接近7成。
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同时,大企业或某些地方政府主导的企业往往可以轻易获得大量贷款。因此,东北地区还流行起“企业转贷”,转贷“东家”是较知名兼具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其他类型的企业付出“佣金”后可以从“东家”处“转贷”银行贷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资金成本过低,大企业完全可以靠大量的资本、自然资源来支撑钢铁、水泥等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发展。贷款利率过低又给了他们扭曲信号:既然能够得到便宜的资金,为何不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来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继续所谓的“赶超战略”?它必然产生重资金轻劳动力甚至出现裁员的后果,并且这个后果往往还要中央政府来承担。
我们的金融体制似乎残留着计划经济下垄断性管理的影子,并且还在用这带有“历史问题”的体制来整治多元化的经济实体,它必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冲突,也必然导致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地下金融”谋取贷款,并客观地推动了“地下利率”的市场化进程。这应该算是一种“快乐的悲哀”,金融体制某些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竟然是这样开始的。
中国金融的“恐怖”故事必须终结,关键在于打破垄断、推动金融体制的改革,政府部门不妨因势利导,将“地下金融”利率相对自由浮动、贷款利率更加灵活、服务手段简便快捷的优点导入正规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恐怖”故事也许将以皆大欢喜的“喜剧”形式来继续。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