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春节前后,新一波“救市”政策不断出台:先是保监会同证监会达成默契,打通了保险资金入市的最后技术性瓶颈;紧接着人民银行、银监会与证监会形成三方共识,试水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忽如一夜春风来,接踵而至的利好政策为股市注入了不少信心。大盘果然放量上行,一度收复千三失地。
对这轮政策,坊间的评论多有溢美之辞。有人甚至认为以此为契机,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市场体系”。对这些说法,老实讲,我颇有异议。我不否认这轮政策将有长期的利好效应,但若以为它们已抓住了中国股市的症结,将带来资本市场的“一个历史性发展机遇”,则是大大地言过其实。
在我看来,这轮“救市”政策,说到底不过是引入了新的机构投资者。当然,新机构投资者的进入,能够利用金融市场的存量资源,来消解公开资本市场上的营养不良症,特别对近一年多来苦不堪言的众多券商,是一场及时之雨。可是,对中国股市来说,真正缺少的并不是机构投资者。股市的天赋使命乃是面向广大公众融资。机构投资者是股市的稳定器,能解决温饱,却不足以使之积极、活跃地发展。只有充分吸引了广大公众的投资热情,市场才能长期繁荣。
越是在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公众投资人的热情支持就越发重要。以世界上最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为例,直到1960年代,超过一半的交易股数和四成以上的交易量,仍是直接来自广大公众投资人的。机构投资人只占不到四分之一的交易股数和不到30%的交易量。直到80年代后,纽约证交所已经发展成年交易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一个庞然大物,公众投资人的交易股数仍维持在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交易量在五分之一。如果把那些操作自有帐户的职业操盘手也算在内,则个体投资人仍然踞有股市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在那些较小规模的股市上,公众投资人平均贡献了70%的交易股数和一半以上的交易量。
我国的股市目前流通股市值是只有一万多亿人民币,而股票平均价格只有5-6元,按国际标准来说,还处在低股价、低市值的初级发展阶段。从世界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看,在这个阶段,公众投资人应当是股市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然而,我国股市目前的问题,恰恰是公众投资人信心不足,投资积极性远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据有关机构测算,近年来储蓄资金一直稳定增长,而居民储蓄分流到股市的资金平均仅为1.26%。假若居民储蓄分流到股市的资金平均能够提高到10%,则中国股市的处境,就会有一个天翻地覆的大变化。
“救市”政策不能停留在目前这种“满地找钱”的层次上。找了这些钱进来,短时期内也能吸引公众投资人跟进,但始终不会是长久之计。股市吸引公众投资人的最根本法宝,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高回报上市公司。假若上市公司素质不够,平均回报率长久低于社会的平均回报率,公众股民虽然也会在机构投资者后跟风炒作一段时间,但迟早会用脚投票,不断流失。极端情况下,最后股票会大量集中到机构投资者手里,大家互相对敲。那样的股市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怎样才能聚拢大量高素质的上市公司呢?我以为,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建立充分的竞争机制。公司上市,应当是一个适者生存的市场竞争过程,而不是政策来控制的一个计划分配体制。谁上市,谁不能上市,应当严格让市场来选择。上市公司的素质提高了,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自然会发生变化,股市就会进入良性的自我循环发展。如果上市公司始终是靠一些机构闭门造车地遴选出来,上市公司的素质就很难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公众投资人就会始终处于犹疑观望的心理之中。这一点若不改变,就算开闸了机构入市,也不能实现股市的长治久安。
( 责任编辑:杨茂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