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据《中国青年报》4月7日报道,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联合中国红十字会等11家著名民间公益组织共同发起的首届“社会公益示范评选活动”,于4月6日全面启动。这一活动旨在构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的公益项目评估体系,对一些为中国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公益组织和优秀公益项目给予表彰,以打造中国公益品牌。
公益事业发展的如何,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公益事业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重要力量。然而,就当前我国的公益事业来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公益组织的数量与规模、公益项目的知名度与公信力、公益活动的影响力等,还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我以为,此次多家民间公益组织联合打造中国的公益名牌,有着积极的意义。毕竟,不论对个人、企业还是各种社会机构,进行慈善捐赠,投身公益事业,都不是一种硬性的义务。正因如此,要想形成更多的公益组织,通过更多的公益项目,来使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获益,这显然需要一定的精神引领,使公益事业不断壮大。而打造“公益名牌”,也就能够通过“名牌效应”,使公益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也正是基于公益事业本身的性质,要想打造出真正的中国公益名牌,仅仅依靠这些民间组织进行表彰是不够的。就如同市场经济下的名牌产生途径一样,“名牌”最终是要靠市场形成的,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人为的评选。所以,面对中国大大小小的公益组织,谁才有资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公益名牌”,不仅仅要看其在公益实践中捐赠了多少钱,更要审视这样的公益组织在实践中取得了怎样的的公信力,特别是其为公益精神的辐射作出了多大贡献。
也就是说,成为“公益名牌”,要看表象的“公益实绩”,同时更要注重这些公益组织本身的“公益文化”。就像市场经济中的品牌一样,“品牌文化”才是一种品牌的最重要的特质。种种事实表明,尽管公益事业本身是纯洁无私、无比高尚的,但是,也有一些个人和组织,在利用做所谓的“公益事业”,来掩蔽其在其他方面并不光鲜的事情。还有个别的公益机构利用别人的善心,谋求一己私利,这只会给公益事业蒙上阴影。他们即使出的钱再多,但显然没有“公益文化”,也就不应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益名牌。
无论如何,评选中国公益名牌,效果值得期待。打造中国的“公益名牌”,通过良性的“公益文化”的传播,能够在更多的人心中注入一种理性的财富文化观与财富责任观,催发他们心灵的向善程度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更多的公益组织,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公益事业,来改变目前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 责任编辑:沈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