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过渡期将于今年12月11日结束,金融业的开放一直是争论最多的领域。中国保险业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一环,中国保险业将如何应对?搜狐财经特别邀请我国著名保险专家、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以及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方志男做客,就当前保险业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搜狐网的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光临搜狐嘉宾聊天室。
我们知道WTO过渡期将于今年12月11日结束,金融业的开放一直是大家争论比较多的领域,中国保险业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一环,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中国保险业如何应对?今天邀请两位专家,一位是我国著名保险专家,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另外一位是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方志男方先生。欢迎两位做客,首先请两位和网友打个招呼。
郝演苏:各位朋友大家好,可能有很多保险开放的问题,非常愿意回答。
方志男:主持人,各位朋友,郝老师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够代表北京第一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来跟大家谈一谈入世之后整个保险业的变化。
限制有条件的国内保险公司引用外资在中国做得相对较好
主持人:谢谢!郝老师,我们知道发改委在9号发了《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在未来5年,外资可以提高入股中国金融企业的比例,但是不能控股,这就意味者入世五年过渡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金融业又获得五年调整期,在保险业保险公司坚持多方控股前提下引入国外投资者,允许有条件的国内股份制保险公司引入外资,郝老师怎么看?
郝演苏:从中国保险市场来看,目前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外资公司实际上100%拥有这样的股份。 在外资参股中国的保险公司一个是合资方式,合资方式大概有49%、50%的概念,同时还有外资参股中国很大的保险,比如像平安集团,汇丰是平安集团第一大股东。从股份结构来看,本国资本占比重很大,如果按照单一股本来看,就是单一股东持股比例来看,在中国保险市场中有很多外资已经成为内资公司第一大股东,像新华人寿,太平洋,我们国家规定中外合资比例的限制是25%的上限。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保险业开放的节奏和步伐还是蛮快了,超过了银行的情况。随着市场的发展,如果政府允许打开中外寿险公司中外合资的限制,就会出现外资股东通过收购中方合作伙伴的股份的形式变成独资,这种情况下也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我个人认为目前限制有条件的国内保险公司引用外资,在中国保险业做得是相对比较好的。从目前政府的立场来看,像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国有资本控股的,外资进入这个系统控股有难度,但是股份公司方面没有多大的障碍,只不过是时间的概念。
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后带来更多创新
主持人:方总我们知道信诚是中国第一家合资的人寿保险公司。我看数据说截止05年底累计保费达到24亿人民币,而且当选2005年最受信赖的外资寿险公司。您作为信诚人寿北京分公司的管理层来说,对即将开放的保险业,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方志男:针对全面开放这个话题,对保险来讲,基本上现在还有限制,第一个是必须合资的概念,外资要进来,股份不能超过50%,第二,现在法定业务不能够经营。
郝演苏:好像去年允许外资做团险以后,市场上目前的格局已经形成了,刚才方先生讲的三个限制不够,更加趋于开放,目前的情况,12月11号这三个限制没有动过,也就是中国保险市场应该开放了,在一年以前已经到了。
方志男:在2004年左右,对整个资金的投资,还有像团险对商品的开放,在2004年的时候已经全部开放了。到2005年12月11号,入世五年来,这个过渡期对保险来讲应该是影响不大。
主持人:方总,信诚作为首家合资的人寿公司,在创新方面保单通俗化也是很多的。在创新方面的条款是什么,现在各个公司都在模仿?
方志男:创新是因为市场竞争带来的,大家也期待外资公司进来以后,在2004年信诚推出了保单通俗化条款的概念,为什么保单要通俗化呢?以前保单条款比较难懂,消费者在购买保险的时候,需要通过代理人详细的说明,这个时候客户对保单条款不是很清楚,很容易明白的情况下,往往在后面有很多争议出现。那个时候我们首先第一家推出的保单条款通俗化,希望客户能够买得明白,并且能够买得放心。虽然我们是第一家这么做,现在有很多保险公司也都认为这件事情相当重要,就一起这么做。这件事情是带给市场很大的改变。
政府应该加大保险业开放力度
主持人:郝老师,今年底中国保险机构总资产有望达到2万亿,而且是保险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活跃的行业,请郝老师评价一下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郝演苏:保险业增长很快这是事实,而且增长的速度很快,有一个比较很多人不清楚,全中国的保险业,无论内资外资,在中国资产总量相当于交通银行一家资产。在整个中国金融,银行保险业总资产当中,保险业总资产只占其中4%,在整个银行和保险业当中保险业仍然是很小的范畴。
主持人:应该说潜力很大。
郝演苏:我个人的观点政府应该加大开放力度,第一打破合资限制,打个比方,在我们银行市场开放当中,外资进入中国的银行业,可以选择合资,可以选择独资,有一个自由选择的过程。由于现在要求外资进入中国寿险市场,因为中国寿险市场是人多,潜力很大的市场。据我调查和了解的情况,有一些问题,因为有些中方合作者不是投资保险业,不是投资金融业,希望保险投资能够很快地会有一些分红,但事实上不可能,这一不可能的情况导致中外投资公司希望扩大营业范围,扩大在各个城市设立机构的时候,资本金不足,而中方又不愿意进一步掏钱,不掏钱,外资的股份不能够增加,这个比例不能突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市场发展。尽管目前机构数量很多,但机构数量很多,市场上应该讲总的份额仍然是几大家,比如像中国人寿、太平洋寿,新华寿、泰康寿,加起来是90%,市场是极度不平衡的状态,换句话说,真正的外资对市场的影响力或者竞争力并没有形成,大概5%,影响是很有限的。从市场发展来看,第一就是如何使外资能够把它的看家本事,把它的传统,不要受任何影响的管理经验和理念包括产品创新的服务带到中国市场。可能我们的保险业很落后,但是希望和一流的选手,而这一流选手不是捆着手脚的,合资是一个筹码,大家公认的事实,在所有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当中董事长都是中方,如果董事长对保险有一定前瞻认识的话,可以和外资进行很好的合作。信诚他的伙伴是中信,有金融机构的,所以它对金融有一定的认识,否则的话这个市场很难展开。
第二,在开放当中,我们发展很快,但是发展当中,有一些本土化的问题,本土集合的问题,这里还要认真地评估,认真地研究,所以在中国市场入世5年了,我们应该讨论的还是那句话,如何真正加大保险业的开放力度,可能在入世五年后,仍然面对的现实。我感觉到保险业的开放步伐走得比较早,那是开放力度不如银行业。
主持人:为什么力度不如银行?
郝演苏:银行走得早,因为92年美国友邦就进来,包括入世很多条件都比较宽松,世界银行花旗、汇丰、渣打都在中国入世,允许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投资和合资,其结果只有独资,没有合资。外资进入中国做寿险业务就是做合资,有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就是美国友邦,不会受到任何牵制的影响,因为是独资工作。在市场研究当中,信诚也做得不错,我们在研究当中研究友邦比较多。因为它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按照自己对中国市场的认识来发展。这样以来情况不一样,仍然讲最大的问题就是继续加大开放力度。这样可以使中国老百姓真正在家门口获得世界一流的保险,而不是以一种保护的状态捆上手脚的服务。我们看到最近对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如果不变成法人公司的话,有一百万的限制,如果变成法人机构注册的话,可以自由的,而目前的合资状态,一个企业进入一个市场,它的组织形式从市场经济角度应该是多元化的,合资、独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们保护我们民族市场是对的,但是保护当中,如果开放有很好的结合,这可能是以后要考虑的问题。
方志男:郝老师讲得非常对,目前合资市场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保险跟合作,这个是在主业上经营。第二像信城和光大跟金融市场合作,也不会离开太大的范围。还有一类目前当中存在最多的,就是跟产业的结合,它的经营理念是在以做生意这个概念进来的,的确像郝老师所讲的那样,在双方股东合作之间,能够有共同的看法。我们知道海外很多保险公司都是超过一百年以上的保险经验,有长期经营的准备和规划,跟产业结合,产业是不是有长期的眼光和准备。
郝演苏:花旗在中国变成法人银行,汇丰变成法人银行,会把花旗的传统移植过来。以信诚为例,如果能长久走下去没有问题。如果打个比方,将来如果股份制调整,它的品牌很有麻烦,恢复原有的品牌还是怎么样操作。在某种程度上,合资制度算是资源浪费,第一外资没有把看家的本事拿出来,中资不配合,在一定状况下,中资认为保险业,因为是产业结构,对保险业不太懂得,放在一定状态,市场全面打开的,允许全面开放的,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非金融领域的,中国的产业资本,莫名其妙地为外资打造了一个平台,进入中国市场的平台,本来对这个产业做得好好的,为什么拿一两个亿莫名其妙搞保险,因为任何资本都是创造效益。如果能够在开放的力度,允许外资投资,会带来很多东西。从去年市场来看,一些负面的效应,中外合资不好的业务形象已经出现了,这个形象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很大。开玩笑说中国人讲傍大款,外资在中国市场没有自由,和很有力量的产业集团合作,不是公平竞争的产物。
开个玩笑,我们法律规定外资超过25%就是中外合资,请问24.9%和25%有什么区别?这是一个数学上的概念,25和24.9%没有多大的区别,过了25属于外资,也就是外资公司,而24.9就是内资公司,这是统计上的问题。现在讲外资公司在市场上的份额很多都是合资的,是中外合资的。
方志男:像平安。
郝演苏:包括这样的,如果把它统计在内,数字不一样。政府有一个透明政策,要么全面开放,像银行业可以采取做法和措施,外资在中国独资作业,必须变成法人独资,避免由于受到总部的影响,导致中国消费者,中国存款人和被保险人利益上受到影响,目前为止友邦是独资的,友邦在中国不是法人独资,如果按照对比外资银行在中国作业的模式来看,是不可以的。
主持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特权呢?
郝演苏:政府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考量和评价标准。
方志男:另外这是历史造成的。
郝演苏:因为当时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
方志男:郝老师讲了重点,在合资过程中,外资并没有很大的发挥,主要还是来自于资本的投入,中方一开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是尝试的性质。保险从投入到获利需要一段的时间,周期很长。在周期时间很长,不断地投入,现在合资公司里有一些合资已经出现问题,主要是中方股东都换人了,为什么要换呢,最重要的还是在资本的问题。
外资保险公司仍然收太多束缚
主持人:郝老师我们看到一个数据,截止到15号,总共有15个地区和国家的47家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了121家经营机构。怎么看这个数字?
郝演苏:像信诚在中国就有几间分行了,是这样加起来,不是独立的。隶属于不同的母公司的。比如美国友邦在中国有八个牌照,信诚有15个分支,这是加起来。
方志男:对这个问题有另外一个看法,信诚在2003年第一家进入北京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当时印象中北京应该是7、8家,目前北京市场有超过30家以上。可以这么说,全世界该来的保险公司都来了。这个市场开放程度非常大了。台湾有40多年的保险公司,到现在也就30家左右。北京市场从1992年、93年开放,真正开放也就是2003年,开放速度已经相对非常快了。
主持人:是不是在中国做保险业还是比较好做?
方志男:应该这样说,没有开放之前,很多人在排队,排放之后,很多人挤破头想进来。
郝演苏:市场的潜力很大,但是真正的干劲没有发挥出来。
方志男:外资保险公司在合资的概念里,影响是只有5%,第一有资本的问题,第二市场虽然对外开放,但是是在执照的申请当中,每个省都有审批的概念。所以会影响到外资保险公司在深入的时候,还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中资之所以占比这么高,主要在其他没有外资保险公司的地方或者在城市外郊区的地方,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
保险资金投资商业银行股权是财务投资,不是战略投资
主持人:郝老师,在上个月16号保监会对外发布《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这个通知是允许保险机构投资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这些未上市银行的股权。您怎么看?
郝演苏:保险资金要找到资金通道,宁可把它看作政府允许保险公司购买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是财务投资,我不把它看成战略投资,战略投资是掌控,财务投资就获得利益,分红,这样看起来可能比较简单一点。
方志男:对保险公司来讲,财务投资的渠道是两个概念,第一本业经营,这些资金的运用。如果资金运用上面能够得到更大的收益,在混业经营是更健康的。
主持人:为什么不允许超过两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投资?
郝演苏:还是从风险各方面的考虑。
主持人:为什么不是三家、四家?
郝演苏:我们算一下,我提到了一个事实,在中国主要的资产集中在几家公司,多数公司包括内资公司没有这个,如果参股1、2个百分比就非常大了。全中国保险业加起来相当于交通银行。总体来讲,保险的力量是有限的。给它一个资金多元的运用通道,是保险正常运转,保证应有的收益,对产品,对消费者是有好处的。我想把政府允许保险资金进入购买银行股票,看作投资行为,为了获得受益吧了,不要把它和银行的紧密合作,因为你持有1%、2%的股份能怎么样吗,这个东西有点异想天开了,甚至进入董事会就很小了,所以不会改变一些合作格局,这是财务上的安排。
主持人:反过来,银行业现在对参股的保险公司有很强的欲望,监管部门如何规范呢?
郝演苏:上个星期刚刚从台湾回来,台湾金融监管委员会下面设立了三个局,综合经营是一个趋势,未来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希望把它的业务主角向保险渗透也是很正常的。因为银行有固定的服务平台和客户群,而且现在几乎国内所有的银行,我们在储蓄所里有一个专门的理财(相关:证券 财经)专柜,提供个人的理财服务,是多方面的。这是整个全球的金融一个趋势。只不过我们国家目前防止金融风险的交叉传递,在监管上很多事情目前的把握力度不到位,但事实上这是一个趋势罢了。
主持人:金融混业是一个趋势?
郝演苏:对,大家表示这样的想法和态度。
方志男:在混业经营上,只要是资源能够达到共享。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