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意见领袖

秋风:不应让任何人同时掌握权力与财富

来源:搜狐财经
2010年06月30日11:47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请勿转载)

  财富如果裹挟上权力,那将具有毁灭性;权力如果裹挟上财富,那必然是败坏的。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这两者之间构筑起一道防火墙,那么,这个社会就必然上下不能相安,而走向混乱乃至毁灭

  对董仲舒,现代人没有好印象:他竟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不是在践踏言论自由、学术自由么?但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如果董仲舒真是这么个大坏蛋,他怎么可能对治国提出极具智慧的见解?

  “独尊儒术”建议是在著名的《天人三策》之第三策中提出的。在这一建议之前,董仲舒尖锐地抨击了当时的国有化政策和官员经商风气,进而坚定地主张,官府和官员绝对不应当“与民争利”,绝不应当允许任何人同时掌握权力和金钱。

  董仲舒的基本思考框架是“天人相应”,人的存在和人世间种种制度应当模仿“天”才有正当性,其“不与民争利”的命题也是如此论证的:“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上天很奇妙,根据它的安排,长牙齿的动物都没有角,长着翅膀的动物就只有两只脚而不是四只。这就昭示一项自然给人间所立的法则:一个人,如果已经在某方面已经享有较大优势,那就不应当再贪婪地追求其他方面的优势。换言之,一个人不能占尽所有便宜。

  有鉴于此,董仲舒提出了一项治国的原则:“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意思是说,三代圣王治国之时,凡是获得爵禄的贵族,就不得经营农业,也不得经营商业。这是天要求于官员的伦理规范。

  董仲舒举了一个例子:

  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

  故事大意是说:公仪休做鲁的相,看到自己家人却在纺织布匹,大为气愤,休了自己的妻子。在公馆中吃到“葵”菜,也很生气,跑到园子中拔掉了葵。为什么如此不近人情?公仪休有一个很庄严的理由是:“我已经吃上国家的俸禄,这些就足够生活了。你们自己织布、种菜,那么那些专门织布的妇女、专门种菜的农民靠什么生活?这不是抢夺了他们的生计么?”

  根据这个先贤故事,董仲舒引申出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政府官员既然有国家的俸禄可以享用,那就不应在此之外经营农业、工业或商业。官员已经握有权力,就绝不应与民争利。惟其如此,官员之外的那些普通民众也可以有谋生的机会,可以获得些须盈利,藉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儒家所说的“义利之辨”,首先就应当从这个角度理解。

  董仲舒曾说:“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那些接受了市场经济理念的现代人据此抨击儒家,说儒家这种观念导致中国人重农轻商,妨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基本上属于胡说八道。

  儒家关于义利的讨论,从来严格地区分两个群体:以儒家士人为主的社会精英和普通庶民。儒家从来都不反对过普通民众追求利益、利润,孔孟治国基本理念都是先富民、后教民。对社会精英,儒家则高标准、严要求。事实上,儒家也不反对儒者、社会中的精英追求利益,但儒家要求,精英在此之外,还应当追求一些超出物质利益的价值。简言之,儒家要求精英具有公共精神。董仲舒自己就说得很明白,仁人应当做到“正其谊不谋其利”,至于庶民,求利谋生乃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但很不幸,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坏:“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在董仲舒看来,自己所处的时代就更糟糕了:“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浸,浸以大穷。”

  了解历史的人当知道董仲舒所说不虚。汉代与民争利的主体其实有二:第一个是官府。汉武帝好大喜功,财政紧张,于是雇用“聚敛之臣”扩大财源,主要措施是对盐、铁等私营工商业实行国有化,从而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进民退”。此举导致很多商人、工人失业,盐、铁价格则飞速上涨。儒家对此一直持强烈批评态度。武帝死后,在儒家的强大舆论压力下,政府不得不召开“盐铁会议”。儒生与财政官员当面辩驳,皇帝最终下诏,取消了一些国有化政策。

  第二个与民争利的主体是官员个人。这就是董仲舒所描述的,官员本人或者他们的子女、亲属开办各种企业,“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这样的商人与其说是在经营工商业,不如说在经营权力,买卖权力。他们凭借特权从事经营活动,普通农民、商人当然不是他们的竞争对手。

  不论是官府与民争利,还是官员与民争利,结果都是社会的贫富分化日趋加剧:“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不上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很多民众对于通过正常途径谋生失去希望,而走上犯罪之路。

  对于这种“为官者通吃”、“赢者通吃”的现象,董仲舒及整个儒生群体异常愤慨,董仲舒在对皇帝的策对装感叹说:“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你们这些官府、官员,已经享受了很多好处,却还不满足。正是你们的贪婪,让民众陷入苦难。

  董仲舒对精英提出一番教诲:

  尔好谊,则民乡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由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患祸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亡可为者矣。

  董仲舒呼吁社会精英节制自己的欲望,牢记自己的道德、社会和政治责任,给庶民留出一条生路。在《春秋繁露•度制》篇中,董仲舒提出一条安排精英、庶民的基本原则:“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董仲舒主张社会保持内在平衡:掌握权力者不能同时掌握财富,反过来亦然。因为这是两种可能对他人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事物、力量。财富如果裹挟上权力,那将具有毁灭性;权力如果裹挟上财富,那必然是败坏的。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这两者之间构筑起一道防火墙,那么,这个社会就必然上下不能相安,而走向混乱乃至毁灭。

  (作者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秋风的微博

  秋风的其他专栏文章:

  秋风:富士康现象背后的血汗全球化

  秋风:期待企业家的道德觉醒

  秋风:中国模式已经终结

  秋风:贫富分化的历史考察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